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一场考古学的知识盛宴

2016-10-16 10:15:10      参与评论()人

从9月11日起,《上海书评》连续五期推出了考古系列访谈,分别是《钟少异谈中国古代的兵器及军事技术与文化》《许宏谈考古学视角下的早期中国》《赵超谈石刻与中国考古》《吴丽娱谈礼与中古社会》《孙庆伟谈考古学与上古史重建》,跨越了考古材料、考古理论、考古方法,涉及上古史、中古史,可谓精彩纷呈。

有澎湃新闻网读者看了钟少异的访谈后自发荐书,帮助大家了解更多中国古代兵器的知识:

九鼎食的触手君:推荐几本古兵器史入门读物:周纬《中国古兵器史稿》,杨泓《中国古兵器论丛》,钟少异《龙泉霜雪》,皇甫江《中国刀剑》,彭鹏《刀兵相见》。

许宏谈论早期中国:“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中国从来就没有自外于世界,一定要把最早中国这个概念的产生和发展,放到全球文明史的框架里面去审视。”而且,许研究员(@考古人许宏)在微博上说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由此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哈总天然萌:王观堂先生所谓殷周革命论可谓洞若观火,在所谓周公建制前,中原地区无论在文化上和人种上都有很强的外来因素,个人觉得夷夏观念正是周初的发明,夷夏之辨是在昭穆时代礼制基本完备后才明确的。

@考骨牧人:考古学者对学术严肃的诚意:也许并非主流的解读,但绝对是最引人省思或最能引起各种话题的解读。从历史事实或考古事实到历史解释,也有丰富的解说空间。何为事实,何为解释,何为假说,我们真都不言而喻一清二楚了吗?

@玄鸟天命:在“走出疑古”、民族主义考古学、历史学方兴未艾的当下,持一种谨慎的不可知论,特别是对夏王朝存在论的反思,以及对考古学上对号入座风气的反动,@考古人许宏 对二里头的一系列学术工作都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这是当下的一股清流。

@w王庆福w:单纯以考古确定历史是有很大问题的,古遗迹要保存下来要有一定条件的,而发现这些遗迹也是偶然,大部分历史遗迹消亡了或者依然尘封与地下,所以只拿有限的现在考古发现确定历史怎么能准确,所谓无风不起浪,夏朝被传说记录下来必有因果。

孙庆伟谈上古史时,也谈到了如何解决夏文化的问题:“或许有人会说,等到哪天地下挖出文字材料了,夏文化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对此我不敢苟同。这等于是说,这门学科建立在偶然性的基础之上。如果永远也发掘不出夏代的文字,难道中国考古学就永远也解决不了夏的问题?当然不是这样。如果学术研究要靠运气的话,那一定是出了大问题。”

有微博网友(@老闷老了)将这段话转发到了网上,并圈了许宏,许研究员思路非常清晰:

@考古人许宏:两个问题:1.何为“解决”?论战数十年,各方都以己说为真理,权威各自认为已解决夏文化问题,算么?2.算,就已解决,不必再论;不算,就得质疑一个议题聚讼纷纭久议不决,那议题是否为该学科的真问题?如是,何以“解决”?请给出中国学者能而外国学者不能的解决方案。

一些网友也支持许宏的看法:

@老闷老了:考据之学兴盛的清代,疑古便已渐成风气,这是一种进步。关于夏的传世记载,矛盾甚多,尽信经史,断无可能。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结合田野考古,为探求夏的真相指出了一条明路。其实,如果传世记载内容自洽,也就不会有这许多争议,史学家也就可以仅在史学的范畴内尽信有夏(除非田野考古发现反证)。

赵超的访谈为大家介绍了考古中的石刻知识,吴丽娱的访谈则为我们了解中古社会的礼制、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风气的转变提供了很好的背景知识。有网友还爆料了吴研究员的厨艺很好:

@非作家克罗斯:顺便八卦一下,吴研究员是最近曝光率比较高的世家子弟赵珩先生的夫人,擅做杭菜。

总之呢,这五篇访谈放到一起,可以说是一场考古学的知识盛宴。

录入编辑:洪振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