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城堡里面居住的是……什么人?(1)

2016-10-16 10:20:15      参与评论()人

白俄罗斯作家 S. 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二手时间》(吕宁思译,中信出版社,2016年1月)以口述采访的形式,讲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普通人在社会转型中的生活与所感所想,涉及从苏联时期到后苏联时代的历史进程中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因而有评论认为这是“一部20世纪后半叶的微观俄国史”。

作者在书中力图探询的不是历史事件或进程中的什么真相,而是力图认识和研究在历史漩涡中的人:什么是苏联人,或者说他们究竟是什么人?她说苏联人就是她熟识的、并肩生活了多年的熟人、朋友和父母;她希望能够在共同参与了这段历史进程的人们中找到自己,找到对自己内心问题的解答。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著作无疑是一面映照着这些问题的镜子。在前言性质的“参与者笔记”中,作者一开始就非常明确地说:“告别了苏联时代,我们也告别了自己的一种生活。我试图听到这出社会主义大戏所有参与者的真实讲述。”“我写这本书,是希望通过一点一滴,通过一鳞半爪,发现家的故事,寻找社会主义的内核,比如社会主义在人的灵魂中究竟是怎样的。”可以反过来说,“苏联人”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灵魂?作者力图围绕着被改造过的“新人”及其下一代如何在大转型社会中面对过去、现在与未来而展开对人的灵魂的探索。

玛格丽特·博格列比茨卡雅医生(五十七岁)是斯大林时代塑造出来的“新人”,她一直以极度理想和纯洁的情感拥抱那个时代,我一生保持着信仰:我们出生在史无前例的美丽国家,是最幸福的人。再也没有这样的国家了”(94页)!她在理智和情感上都无法适应时代的急剧变化,在书中有不少像她这样的怀旧者与“落伍者”,必须承认她们的感触和情感都是真实的。作者在“参与者笔记”中说,“我找到了这样一些人……他们无法摆脱伟大的历史,无法和那段历史告别,无法接受另外一种幸福,……人们不仅不会在意自己的奴性,反而甚至会钟爱自己的奴性”。把“奴性”与无法告别过去联系起来,应该说是对某种人的深刻剖析。但是,与“新人”同时存在的还有另一类人,在多种声音中他(她)们的回忆说明“社会主义在人的灵魂中究竟是怎样的”的多面性与复杂性。

不太粗心的读者可能都会注意到,全书两个部分的副标题都是“街上的噪声与厨房的谈话”,可以说,“街上”与“厨房”、“噪声”与“谈话”似乎都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尤其是在众多口述者的故事中反复出现的“厨房”,象征着苏联时期一种独特的思想产生与交流方式,甚至有口述者说,“在十九世纪,全部俄罗斯文化都存在于贵族的庄园里,到了二十世纪就产生于厨房了”。这是从赫鲁晓夫时代开始的,人们在私人厨房里“可以臭骂政府,重要的是不再害怕,因为在厨房里大家都是自己人。在厨房里产生出各种思想,天马行空的规划,胡扯政治笑话”(第4页)。“人民在厨房里大笑不已,我们也在自己的厨房里大笑。在自由的方寸之地,在厨房里喋喋不休”(42页)。“我们坐在厨房里骂苏维埃政权,说政治笑话,读地下出版物。……等到离开工作岗位回到家,就又开始在厨房聚会,一边喝伏特加,一边通过受到高度干扰的美国之音收听维索茨基的禁书”(56页)。

这是在政治高压下出现的奇特的思想景观。当然,“只有极少数人敢于公开与当局作对,大多数人不过是‘厨房里的持不同政见者’,在口袋里竖起中指”(第6页)。“我们中间没有英雄,谁都没有足够的勇气成为异见分子,没有勇气为了自己的精神信念坐监狱或者住进疯人院。我们只能在衣袋里伸出中指去表达愤怒”(56页)。在厨房中讨论政治与宣泄愤怒,时刻警惕着窃听器与告密者,只有在夜间才敢把好书拿出来和朋友分享,白天上班的时候闭口不谈晚上的事情——这是苏式社会主义中的一部分人的灵魂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