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文化新闻 > 正文

单德兴谈萨义德在新世纪的影响(1)

2016-10-16 10:20:18      参与评论()人

封面单德兴像:刘筝 绘

1978年,萨义德出版了《东方主义》一书,他在书中指出,西方文化中对亚洲和中东长期错误和浪漫化的印象为欧美国家的殖民主义提供了借口。这本书已经成为后殖民论述的经典与理论依据。如今,欧洲局势的变化、ISIS的横空出世、全球恐怖主义的发展,是否对东方主义构成新的挑战?台湾“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单德兴先生是萨义德在华文世界的翻译者、访谈者与研究者。在单德兴先生看来,从《东方主义》后来增添的绪论、后记或专文,都可看到萨义德与时俱进的反思。因此,对已经辞世的萨义德,今人依据不同的时空脉络与知识条件,进行具有深度的反省、评论、发挥,甚至转化,会是对他的最佳礼赞。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和中国都兴起过萨义德及后殖民主义理论热。但实际上萨义德是一位比较文学学者,他最重要的几本书,最初都是以文学研究著作的面目出现的,如今已经成为了后殖民主义的重要文献。是他的生平,还是英美学术的进展,抑或是时代成就了他?

单德兴:的确如你所言,上世纪最后二十年,在美国、中国,还有世界许多地方都兴起了萨义德及后殖民主义的理论热,然而观察他的学术背景、著作,以及在许多场合的自陈,就知道他出身于比较文学,学术著作都与文学、理论以及文化研究有关。像他1966年出版的第一本书《康拉德与自传小说》(Joseph Conrad and the Fiction of Autobiography),是根据哈佛大学博士论文改写而成,运用了现象学的方法来研究波兰裔英国作家康拉德(Joseph Conrad, 1857-1924)。第二本书《开端:意图与方法》(Beginnings: Intention and Method,1975)是奠定他在美国学术地位之作,引介了不少欧陆的文学与文化理论,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他在书前提到,书中引述的非英文数据,除了俄文之外,其他像是法文、德文、意大利文等,若使用英译本,他都逐一覆查原文,以确认引文的英译正确无误,其他引文则出自他自己的翻译,必要时附上原文对照,由此可见他语文功力的深厚。至于他在音乐方面的造诣,钢琴演奏技巧之高超,更是一般文学学者所难及,而音乐与文学同属于比较文学中所谓的“姐妹艺术”(sister arts)。因此,多语文的能力、解读文本的功夫、古今文学与文化理论的扎实训练、音乐的造诣等等,使得萨义德有如博学通达的文艺复兴人(Renaissance Man),再加上巴勒斯坦的背景以及漂泊离散的状态,让他更能亲身领会流亡者(exile)的处境。凡此种种都使得他能以比较的视野、多元的立场、开阔的胸襟、广大的心量,来观察众多现象,并进行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媒介的研究。

到底是他的生平、学术思潮,还是时代成就了他?基本上可以说这三者是交互为用的。就生平而言,萨义德是出生在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小时候在中东接受英国殖民教育,后来到美国接受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这种常春藤联盟的菁英人文训练,学成后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长达四十年,还长期涉入巴勒斯坦的政治,晚年致力于以音乐促进中东和平。就学思历程而言,他拥有欧美的学术专业,并且与时俱进,掌握学术思潮,推陈出新,开创新局,其中以后殖民论述方面的贡献最受人瞩目。就时代而言,国际局势,尤其是中东局势,对他有着关键性的影响,他曾说第三次中东战争,也就是1967年的“六日战争”,唤醒了他的政治意识,激发他结合学术专长与政治关怀,成为他个人学术研究与公共论述的特色,像是著名的中东研究三部曲(《东方主义》《伊斯兰问题》和《采访伊斯兰》)、有《东方主义》续集之称的《文化与帝国主义》,以及其他有关中东局势与国际政治的论述,树立了他身为后殖民论述奠基者以及公共知识分子的地位与形象。由此可见,他的生平、学术与时代是三者合一、相辅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