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正文

《早春二月》:一部有江南风格的现代舞剧(1)

2017-02-17 16:47:17    澎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3月3日—4日,由上海歌剧院创排的舞剧《早春二月》将在上海大剧院登台亮相,而打造它的团队,正是编舞家王媛媛领衔的创作团队。

1960年代,孙道临主演的《早春二月》迷倒过一代人。和电影一样,舞剧《早春二月》亦取材于柔石的小说《二月》,反映的是1920年代江浙一带乡土文化的传统观念下,以萧涧秋为代表的青年知识分子的苦闷与彷徨。

编舞:从民族舞向现代舞蜕变

上海歌剧院曾以舞剧红遍半边天,《小刀会》《宝莲灯》《半屏山》《木兰飘香》,在中国民族民间舞界都有广泛影响力。

新世纪前后,为了走市场化道路获取经济效益,歌剧院舞剧团一度以伴舞为主,演员的舞蹈能力也仅仅满足于完成电视或晚会的伴舞任务,舞剧创作一度断档。未来的路怎么走,如何在当下市场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是上海歌剧院舞剧团近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上海芭蕾舞团擅长芭蕾,上海歌舞团以民族舞见长,也许我们可以通过走江南民族特点的现代舞,走出一条新路。”上海歌剧院副院长吴洁希望,现代舞能成为舞团未来的发展方向,现代舞剧《早春二月》应运而生。

王媛媛可以说中国当代芭蕾舞界的旗手。2008年,她联合视觉艺术家韩江、谭韶远组建了北京当代芭蕾舞团,一年以近三部的速度创作,影响力遍及海内外。

《早春二月》是她2008年以来第一次与本团以外的院团合作。之所以要做《早春二月》,王媛媛解释,一来故事本身发生在江南,气质很适合上海歌剧院;二来剧中人的坎坷境遇与内心波折,很能与当下人产生共鸣;第三,这样一部戏剧冲突并不明显、更强调内心刻画和表达的舞剧,可能也只有“三团合一”的上海歌剧院最适合排演。最吸引她的,是能同时使用歌剧院旗下的舞剧团、合唱团、交响乐团,用三个团的劲来打造这部舞剧。

这些年,王媛媛排演的都是当代芭蕾,她对团里演员的要求,是既要有芭蕾的技术,又要有现代舞的灵动,然而,上海歌剧院舞剧团的演员都是民族民间舞出身,短时间里要从民族民间舞转向不擅长的现代舞,难度不小。

“从无到有反而简单,但你习惯的东西要去改变,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苏楠楠在《早春二月》里扮演文嫂,她说,“民族民间舞追求的是上身和表情的感染力,王导要求我们,首先脚底下要像芭蕾一样开绷直,上半身要保持现代舞的松弛。”

“用力方式不一样。他们以前都是跳中国舞,身体都不太动,体力和幅度都差很远。”去年12月起,王媛媛开始驻扎上海,与之随行的还有三位助理。除了创作,她还要花大量精力训练演员,现代舞、芭蕾舞课轮着上,先从基础训练改造。两个月过去,王媛媛看到了演员们的进步,但不够,“还要再极致,还要再提高。”

作曲:高潮迭起,从头high到尾

因为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作曲家杜薇去年底获得了台湾金马奖“最佳原创音乐奖提名”,人气正旺。

近些年,杜薇与王媛媛合作过《情色》《惊梦》《莲》三部大型当代芭蕾(简称“女性三部曲”),2010年以后,她再没写过舞剧,而是专职于管弦乐队和电影配乐的写作,因为“写这两个类型要比舞剧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