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正文

话剧《白鹿原》:不是所有的文学名著都能改编成戏剧

2017-03-23 16:05:46    澎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2006年,由林兆华导演、孟冰编剧的北京人艺版《白鹿原》在首都剧院上演,濮存昕、宋丹丹担纲主演,好评如潮。2016年,在北京人艺版剧本的基础上加以调整,由胡宗琪导演、孟冰编剧的陕西人艺版《白鹿原》在北京中国剧院上演。这个版本上演后,被评为“中国当代戏剧巅峰之作”,是《白鹿原》原著作者陈忠实最满意的戏剧版本。时隔一年,这部《白鹿原》重回北京,将于3月29日在北京保利剧院演出。

究竟是怎样一部戏剧能获如此盛誉?一部50万字的文学巨著如何改编成三个半小时、4万字的话剧剧本?文学逻辑与戏剧逻辑之间有何区别,两者又该如何转化?3月21日晚,话剧《白鹿原》编剧孟冰和戏剧评论家李龙吟在单向空间展开对谈。

左二为李龙吟,左三为孟冰。

写剧本有三个层面“动情、动心、动气”

林兆华第一次找孟冰改编《白鹿原》的时候,孟冰没敢答应。在他当时的印象里,《白鹿原》是不太适合改编成戏剧的。再次认真读了两遍小说之后,孟冰对小说中的人物形成了一种偏爱,萦绕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他决定试试看。“白天黑夜,小说里的这些人物就一直在我身边萦萦绕绕,说着他们的那些话,我一抬眼仿佛就能看见他们,耳边就充斥着他们的声音。”这时候孟冰感到可能有点希望,突然找到了上课时候先生们常说的“呼之欲出跃然纸上”的感觉,“不用再去多想,这些人物就自然地出现了,去说他该说的话。”

孟冰从来没有想过要超越小说《白鹿原》。“我是怀着非常敬畏的心态改编的,面对《白鹿原》我没有能力超越,也不敢想超越。能够全身心地感悟它,把它用我的方式、用戏剧的方式传递出来,就烧高香了。所以我当时没有什么自己想要往里加的东西,只是想如何能够调动舞台手段,用观众清楚明白的方式把这些人物,这些生活呈现在舞台上。”

在孟冰看来,改编《白鹿原》是对自己的一次灵魂洗礼,引导他重新梳理认知民族意识、文学与艺术家的功能,以及今天文学和生活的关系。孟冰认为,“改一部戏或者写一部戏的时候,首先会动情,这是第一个层面,会牵动自己的感情,有感而发。第二个层面,写到一定深度的时候,就会动心,调动你心底难以忘却的一些记忆和情感状态。”今天很多戏能够动情就会很好看,能够动心就称得上是成功之作了。但是在写《白鹿原》剧本的时候,孟冰觉得自己达到了第三个层面——动气。“动气就是调动起你全身的能量,这个能量是你整个生命的积累,如同陈忠实老师说的‘把小说连同生命一起交给了出版社’,如果我们不能用生命去感受这部文学巨作,自然无法调动起自己的生命体验,也就不能传递出它带给我们的对人生的五味杂陈。”

孟冰坦言,改编小说的时候自己也有顾虑,“如果你改不好,那肯定是你无能,即使你改得好了,那么也是小说里的故事好,总觉得自己有点委屈。现在大家回过头来觉得这个戏改得还不错,我心里并没有觉得自满,恰恰觉得我有幸能做到这样一件事,我是沾了文学的光,沾了陈忠实先生的光,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现在的孟冰对于改编名著小说甚至有些上瘾。在他看来,一方面戏剧改编可以扩大文学名著的影响力,通过戏剧的方式让人们感受文学名著,促使人们再去翻阅书籍;另一方面,如果自己不改,其他人也会改,与其让别人改而且改坏了,不如自己来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