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正文

《八月》:孩子是每个时代的承受者或享受者

2017-03-27 12:03:08    澎拜新闻  参与评论()人

2016年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八月》已于3月24日上映。该片讲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经济发展浪潮中,西部小城里晓雷的父母在面临铁饭碗即将被打破时的处境和选择,片中主角晓雷也以孩子的视角懵懂地旁观大人世界的生活变化。为让更多观众能看到这部影片,《八月》在“大象点映”平台上发起了众筹观影活动(微信搜索“大象点映”服务号,即可参与众筹)。《八月》导演张大磊还与曾获金马奖最佳纪录片提名的《我的诗篇》导演秦晓宇进行了一场对谈。以下选取部分对谈内容。

关键词:九十年代

秦晓宇:作为第一部作品,大磊用一部长片,通过一个孩子的视线来揭示一个转折的年代。孩子是成年世界的一个游离者,一个秘密的观察者,同时也是一个承受者,因为其实成年世界的压力也会传递到孩子那里。当然,他也是一个慰藉者。我觉得基于这样一种儿童的视角去反观上世纪九十年代是非常有意思的。

其实1990年代是一个不被历史时刻标志出的时代,却又渐进地天翻地覆地变化着,深刻地决定了这个世纪中国的发展状况。所以我觉得特别有幸的是,拉开了近20年的距离之后,一个年轻导演让自己的目光返回并聚焦在那样一个转折的年代,通过一个小家庭的悲欢来表现时代的沧桑变化。

因为做《我的诗篇》的缘故,我对工人的处境有更多的感触。

比如《八月》开头部分就出现了一个电视新闻的画面,关于工人下岗的报道,说出了这样一个意思——只要有利于大多数工人阶级的利益,改革就是成功的。

然而在电影中间部分,出现了一个工人模样的人,喝醉酒以后在路上很颓唐地唱《咱们工人有力量》,让人百感交集。上世纪九十年代是产权变革时期、工人下岗潮时期。就这样两个镜头,已然让你感受到了时代的风雨。

与此类似的是,影片中的电影制片厂也面临着改制,从事业单位变成一个企业化运作的机构。整个九十年代从工人到事业单位的职工都面临着前途未卜的种种变革,即使一个小孩也会被大人的情绪卷入其中。所以我想问大磊的问题是,你怎么看待九十年代?它是一个对很多普通人而言非常残酷的年代还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年代?

导演张大磊

张大磊:我特别赞同秦导刚才的分析。其实在每个时代,孩子都是一个旁观者、一个接受者,或者说一个享受者。至少在我看来,最起码在我的童年我接触到的生活是非常美好的,是完全没有负担和压力的。也许这些负担和压力都是由我的父辈们在承受,譬如你提到的社会的种种变革。所以说在《八月》里,我把自己当成一个完全的旁观者和接受者,我倒没觉得我是一个承受者。影片中,晓雷默默地观察这一切,可能也被这一切改变着,但其实他主要是在接受着父母为他创造的那种相对平静的生活。

孔维一饰演《八月》主角晓雷。

而且九十年代,没有像七十年代或八十年代那样有特别明显的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但我觉得九十年代每天的生活其实都是一个事件。每天可能都会有新的事情发生,每个人的生活和生存观念都在改变,每天都有突然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