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正文

乌扎拉日记里的中国60年:一个普通人不普通的日记

2017-04-18 15:22:19    澎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吴联膺于1933年3月27日写下第一篇日记,那时他刚刚18岁,“觉得人生每一天每一时,甚至每一秒钟都有记的可能,尤其在青年时代。”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他在北平读书,像一个最普通的学生一样为月考发愁。

然而不到两个月后,日军战机首次盘旋北平,吴联膺在日记中写下:“五月十一日,飞机初次来北平纪念日(晨五时〇五分)。”

他在不同的大城市生活过,对各地的城市管理、风俗民情也比别人敏感,从上海到了北京,他对北京灰尘大感受尤为深切。而在苏北根据地期间,当地人一天只吃两顿饭,过年天不亮就起来吃饺子,吃完又去睡觉。吴联膺很不习惯,就把这些细节都写在日记里。

熊月之身为历史学者,觉得这些都是很好的历史研究素材。吴榕美则从整理父亲的日记中,看到了家族的变迁,还“第一次知道了父亲的情感生活”。

吴联膺 在新安旅行团队伍前。  

一个普通人不普通的日记

《乌扎拉日记六十年》出版之前,吴榕美找到熊月之希望他从历史学的意义讲讲这本书。在编纂《上海通史》的熊月之见缝插针找出时间来看这本书,谁知捧起就放不下了,越看越过瘾,越看越带劲,最后他觉得,“作为学历史的人,一定要好好介绍这本书”。

吴联膺 随部队南下解放上海时照片。  

日记分为有传世意识的日记和没有传世意识的日记,熊月之认为吴联膺的日记属于后者,这也是《乌扎拉日记六十年》的价值所在,“有没有传世意识是鉴别史料价值的重要依据。胡适、蒋介石等人写日记的时候,就想着自己的文字有一天会被后人研究,所以写什么不写什么,已经经过了自我过滤。而这本书是一个没有传世意识的人写的日记。文采飞扬,用语考究,从1933年开始,一直到成年,都是想到什么写什么,高兴会写,暗恋女同学也会写,非常真实地折射了那个时代。”

熊月之把这本书称为“一个普通人不普通的日记”,“首先,吴联膺是新四军老干部也是艺术家,但不是太大的官也不是著名艺术家,他反映的是离我们普通人比较近的社会层面。第二,作者本人空间移动很大,从北京到天津再到武汉……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他都栩栩如生地在日记中展现。他的社会地位在移动,从学生到文艺战士在到文艺干部,从校园生活到后来接触到陈毅这样的元帅,他的日记反映的社会面也很大,让我们看到广袤空间内的社会。”

吴联膺写日记的60年是中国风云变幻的60年,而他活跃的空间也是社会变动最为剧烈的地区,熊月之认为,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平时不太会看到的社会面貌和人的心理变化,“是研究历史政治家庭个人成长史非常难得的素材。”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数”说2023中国旅游

23-12-20 09:44:37文旅产业,旅游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