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正文

清皇室后裔及遗民书法

2017-06-22 14:28:39    闻是书画  参与评论()人

清皇室后裔及遗民书法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遗民书家及清皇室书家群与之前历代遗民不同,他们虽不入新政,但对新政并无刻骨铭心的仇恨。他们中有人甚至已经放下前朝,以艺术为生,尽情享受生活,吴昌硕、郑孝胥、曾熙、华世奎、李瑞清、潘龄皋、杨守敬、溥雪斋、溥心畬、沈曾植等人即是如此。其中康有为、杨守敬、吴昌硕、沈曾植已在清代文人书家中予以绍介,此篇不再赘述。

郑孝胥(1860-1938),字苏戡,一字太夷,号海藏。福建福州人,著名政治家,诗人、书法家。清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中福建省乡试解元。1885年开始任李鸿章幕僚,由内阁中书改官同知。1889年考取内阁中书。光绪十七年(1891年),东渡日本,任清政府驻日使馆书记官。次年,升日筑领事,调神户、大阪总领事。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回国,又任张之洞自强军监司。1898年起历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京汉铁路南段总办兼汉口铁路学堂校长、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宣统三年(1911)湖南布政使等。郑孝胥曾参与戊戌变法,与唐才常有过交往;立宪运动时期,郑孝胥也曾经参加上海商务印书馆、上海储蓄银行的创建以及新式教育的推动等。1906年,被推选为预备立宪公会会长,参加立宪运动,要求清廷尽速召开国会。1909年曾任锦瑷铁路督办兼葫芦岛开辟事宜。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郑孝胥以遗老自居,寓居上海海藏楼,常与遗老辈相唱和。1913年筹办读经会。1923年奉溥仪之命入北京,次年受任总理内务府大臣。1924年北京政变后,协助溥仪出逃。1925年后,负责溥仪的总务处及对外事宜。 1928年赴日本,筹划溥仪复辟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负责起草满洲国国歌与建国宣言。1932年伪满洲国建立,任国务总理兼陆军大臣和文教部总长。同年9月,并与日本关东军代表武藤信义签定日满议定书,承认日本在满洲国的特殊地位与驻军权。在伪满任职后,旧时朋辈,如陈衍、昌广生等,都和他绝交。1934年溥仪称帝后,任国务总理大臣。郑孝胥后来因为反对日本方面对满洲国的压制,而于1935年5月21日失势;1936年后继续为日本侵略者效力。1938年暴病死于长春,传言是被毒杀。葬于沈阳市东陵区高坎镇七间房村。

郑孝胥诗学古趋向,在于谢灵运、孟郊、柳宗元、王安石、陈与义、姜夔、元好问诸家,它特点是意度简穆,韵味淡远,造语生峭,往往清言见骨。其著有《海藏楼杂诗》和《郑孝胥日记》。书法工楷、隶,尤善楷书,郑孝胥早年学颜真卿和苏轼,后学魏碑,取径欧阳询及苏轼,而得力于北魏碑版,并参以张裕钊之法,形成一种清刚、遒劲、凝炼的风格。传世墨迹有《自言敢辱七言联》、扇面《诗序》等。

民国 郑孝胥 自言敢辱七言联

《自言敢辱七言联》,纸本行书,纵184.1厘米,横45.3厘米,作于日本早稻田大学。钤印:“郑孝胥”、“太夷”。他所作字势偏长而苍劲朴茂,很注意笔划间的轻重对比;其捺笔成一弯曲笔,酷似冰球棒,均成其书法特色,沙孟海对郑孝胥评价较高:“可以矫正赵之谦的飘泛,陶浚宣的板滞和李瑞清的颤笔的弊端的,只有郑孝胥了。他的作品,有精悍之色,又松秀之趣,活象他的诗,于冲夷之中,带有激宕之气”。

曾熙(1861-1930),字季子,又字嗣元,更字子缉,号俟园,晚年自号农髯、山海楼主人。湖南衡阳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中举人,湖南巡抚推荐他到兵部供职。1894年入刘坤一幕,赴山海关防御日本侵略,战败后卸职到京。光绪二十八年(1902)殿试中进士,升任兵部主事,旋又兼任提学使、弼德院顾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进土,官兵部主事兼提学使及弼德院顾问。三十一年返湘,先后主讲衡阳石鼓书院、汉寿龙池书院,宣统元年(1909)担任湖南咨议局议员、副议长,并任湖南教育学会会长,创办湖南南路优级师范学堂(今衡阳师范学院),兼任衡清师范学堂(今衡南一中)监督。参与君主立宪活动。辛亥革命后在湖南家乡闲居,1915年始受李瑞清之邀赴沪鬻字画,授门徒为生。1929年全国第一届美展和第四、第五届中日绘画联合展,他均有精品展出。次年逝世于上海,归葬于衡阳县石市乡岘塘村。

曾熙为诗文大家,文风古支扑茂,直追汉魏。更擅书画。其于书,诸体皆工,真、草、隶、篆诸体皆有作品传世。书法造诣极深,其书得力于《夏承碑》、《华山碑》、《张黑女》等,以汉隶圆笔为本,下穷魏晋,沟通南帖北碑,融合方圆,遂成就宽博纵逸的风貌。康有为将他的八分书与何绍基并提,沈曾植、陈三立、谭延闿、胡光炜、马宗霍等书法名家均有很高评价。晚年兼学绘画,倡“书画同源”之说。在书画界名声显赫,与李瑞清有“南曾北李”之誉,与吴昌硕、李瑞清、黄宾虹并称“海上四妖”,与李瑞清、沈曾植、吴昌硕并称“民初四家”。张大千、谢彬、康和声、萧迁、马宗霍皆出其门下。著述有《左氏问难》十卷、《春秋大事表》二卷、《历代帝王年表》二卷、《和陶诗》二卷及《书画谈艺录》、《诗集》、《文集》各若干卷。传世墨迹有《隶书五言联》等。

民国 曾熙 隶书五言联

《隶书五言联》,纸本隶书。徐珂《清稗类钞》评曾熙说:“学《石鼓文》、《夏承碑》、《华山》、《史晨》、太傅、右军、大令,尤好《鹤铭》、《般若》。”其书植于碑,而能从帖中汲营养,终化板为活。一言以蔽之,单纯学碑是出路非常少的,曾氏是成功的融碑帖为一炉的书家。此脸亦有涩笔,多用《云峰山》、泰山《金刚经》之法,但能圆转有致,此帖之功效也。直追中郎,几欲过之。此联书法意境浑成,骨气奇高,妙绝一时。

华世奎(1863~1941), 字启臣,号璧臣,又号思暗。汉族,书法家,天津“八大家”之一。生于天津老城厢东门里,祖籍江苏无锡。出身旧盐商家庭,四岁开始接受家塾启蒙教育。每天坚持练字不辍,其父要求甚严,偶见稍有懈怠,就拿烟袋锅往脑袋上敲。为了纠正执笔姿势,其父独出心裁地在他笔杆上放一枚铜钱,只要笔杆稍有倾斜,铜钱就会掉落下来。据说,华到后来可在笔杆上放十个铜钱,仍能运笔自如,可见功力之深。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华终成书法大家。光绪时举人。曾官内阁中书、军机处章京。宣统退位,华脱离官场返回天津靠卖字为生。同严修组崇化学会,主其事。民国成立之后,以遗老自居,终生不剪辫子。华世奎一生忠于清室,抱残守缺,但是从人品、气节方面,绝不像袁世凯、徐世昌那样胸怀野心,见风使舵,既做清朝旧臣,又当民国总统。更不像郑孝胥、罗振玉之流,为复辟大清基业唆使溥仪认贼作父,投靠日本。因此纵观其宦海沉浮的一生,其人品和鲜明的民族意识还是值得称颂的。

华世奎的书法,真、草、隶、篆诸体,无有不精。而最能代表其书法风格的要算他的楷书作品,走笔取颜字之骨,骨力开张,气魄雄伟,功力甚厚,有馆阁气魄。书法作品小至蝇头小楷,大至径尺以上榜书,结构都很凝重舒放,晚年更加苍劲挺拔。居近代天津四大书法家之首。手书的“天津劝业场”五字巨匾,字大1米,苍劲雄伟,可谓其代表作。

民国 华世奎 松涛尊兄大人属书诗论

《松涛尊兄大人属书诗论》立轴,纸本行书。此帖能心通古意,寓巧于拙,雄伟苍劲,凝重而不失舒放。其与孟广慧、严修、赵元礼合称津门四大书家,实属颜书大家。

李瑞清(1867年-1920),字仲麟,号梅庵、梅痴、阿梅,晚号清道人,玉梅花庵主,戏号李百蟹。江西抚州临川县温圳镇人。清末民初诗人、教育家、美术家、书法家,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拓者。李瑞清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其父李必昌,字慕莲,号益生,又称荣禄公,在湖南为官三十年,曾任长沙司马摄武陵县令,李瑞清从小在长沙生活,“少治《公羊》学,为文学司马迁、范蔚宗,诗宗汉魏古直苍凉……”。1891年,李瑞清在湖南参加乡试,因不合乡籍被注销。1893年回原籍参加江西乡试中举,1894年中进士(另说是光绪二十一年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1905年分发江苏候补道,署江宁提学使,1905—1911年任两江师范学堂(49年更名南京大学)监督,即校长,1906年正式上任。并一度被委任为江宁布政使、学部侍郎,官居二品。晚年寓沪。去世后,南高师校长江谦为褒扬李瑞清的功绩,在校园西北角六朝松旁,建茅屋三间,取名梅庵,并悬柳诒徵手书李瑞清所定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1920年在南京市病逝,葬于牛首山。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表彰其办校功绩,特建亭于校园,曰“梅庵”。后来,家乡人民为纪念这位书画家、教育家,将其生前住过的“府前街”改名“梅庵路”( 今抚州区羊城路)。

李瑞清通诗、书、画,尤精书法,亦精文字学、金石考据、书画鉴别。李瑞清天资颖悟,恃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幼年即学书金文;以后遍临诸铜器铭文和两汉分、隶;22岁后致力于北魏真书,逐渐扩大到六朝所有碑刻;四五年后,方始稍学唐以后书法。其仿临之博,用功之勤,真可谓“退笔成冢”“指爪摧折”。由于他见识广博,功力深厚,又具有非凡的探索精神和敏锐的洞察力,对于三千年书法源流了然于心,因而能博综百家,去粗取精,创立了风格独异的李氏宗派,成为光照后人的楷模。由于对殷墟、周、秦、两汉至六朝文字皆有研究,他提出的“求分于石,求篆于金”的辨析金文书法流派的方法,颇具科学道理,是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艺术大师,亦为一代书法宗师,也是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李瑞清的书法,上追周秦,博宗汉魏,各体偕备,尤工篆隶。其书法“秀者如妖娆美女,刚者如勇士挥槊”,潇洒俊逸,各具神态,以篆作画,合画篆为一体。李派书学熔铸古今,不偏不倚,至博且精,勇开风气,所播深远直至当代,为薪火相传的金石书派。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著名书法家胡小石、李仲乾、黄鸿图皆出自其门下。在晚清碑学崛起、帖学渐衰的变革时期,李瑞清异军突起,陶古铸今,承先启后,开一代书风。他不仅创作了为数甚多、堪称典范的书法珍品,而且提出了一系列继承和创新的理论,为书法改革和书艺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途径,厥功甚伟。其传世墨迹颇多,有《魏体四条屏》等。

李瑞清同晚清著名书法家何绍基一样都用涩笔,但何用虚笔,李用实笔,于刚劲中见血肉,更觉深厚雄健。李瑞清除提出“求分于石”外,还主张“学汉分、隶必旁及镜、铭、砖、瓦”。在两汉碑刻中,他喜爱《礼器碑》和《裴岑纪功碑》。其他如《鲁孝王石刻》、《石门颂》、《张迁碑》等,以及镜、铭、砖、瓦,也无不涉笔成趣,各臻其妙。然而,他师古而不泥古,总是不断地以变求新,所谓“篆隶参合”“以隶入草”等等,在他的书迹中亦屡见不鲜。

民国 李瑞清 魏体四条屏

《魏体四条屏》,魏体纸本。据传为1920年秋,日本书画会慕名邀请李瑞清将近作参展。他为该会书写了4幅不同面貌的魏体,轰动了日本朝野,报章杂志竞相刊载,被誉为“中岳再世”,为中国书法赢得了很高的荣誉。他的好友、书法家谭泽闿在为该作品影印本的题跋中作了极高的评价:“沉古拙厚,为二千年书家开一面目。”李瑞清创造性地将大篆笔法施之于六朝碑志,获得了探索上的成功。北碑本身已具刚劲雄健特色,再加大篆曲折劲转的韧力,故李瑞清的魏书既具有阳刚之美,又富有秀逸的韵致,因而超迈时人,自成面目。如他最爱书写的北魏《郑文公碑》,就参用《散氏盘》笔法,淡雅雍容,不激不厉,被时人称为一绝。李瑞清传世书迹中,北魏作品占相当比重,他不仅以篆隶入碑,而且往往以一碑之长补一碑之不足,或集众碑之美于一体,变化纵横,姿态百出,美不胜收,使沉睡千年的碑石重现勃勃生机。

潘龄皋(1867~1954),字锡九,号葛城居士,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安州(古称葛城)镇西北村人,生于书香门第。是爱国人士,清末、民国年间著名的书法家。其祖潘祖望,清生员;父潘希曾,清庠生,早亡。潘龄皋幼时天资聪颖,入塾后,勤于攻读,常夜点香火照明以自学,1881年(清光绪七年)考中秀才。后外出受聘做塾师,白天教书,夜晚自学深造,兼习书法。1894年考中举人,翌年点为翰林,授翰林院庶吉士,人称潘翰林。1898年赴甘肃,任隆德县知县,并先后出任张掖、皋兰知县,秦州、肃州知州,不久又被任命为兰州知府,未到任即被选拔为甘肃省巡警道。1906年卸任还乡。民国建立后,潘龄皋曾暂代任甘肃省提学使、布政使。1914年6月出任边关道(安肃道)道尹兼嘉峪关监督,1919年3月辞职。1921年6月,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委任他为查勘甘、新禁烟大员,10月任甘肃省省长。第二年7月辞职,回家乡安州赋闲,深居简出,苦攻书法。宋哲元任冀察政务委员长时,聘请潘龄皋为参议员。他为宋手书四条屏朱伯庐《治家格言》在宋部将士中散发。“七七”事变后,潘龄皋曾任安新县县长。1938年日军进驻安州后,多次请潘出任县维持会会长,他拒受伪职,逃离家乡,定居北平;后又诱逼潘龄皋出任河北省伪省长,他坚辞不受,日酋恼羞成怒,将其逮捕。被捕时潘龄皋穿戴好寿衣寿帽,以示不再生还的决心。入狱后十余日,经友人取保释放。他宁肯以鬻字收入维持生计,也不俯首于日军。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拟将潘龄皋安置在华北行辕任职,但他以年老体衰为由,拒不受职。平津战役其间,恰潘龄皋任北京“文友社”责任社友(即社长),该社是以倡导和平、弘扬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名流组织,请划平津为非战区城市。天津解放后,潘龄皋两次写信给傅作义,力劝傅和谈。傅作义将军等将领对潘龄皋十分器重,邀请他参加贤达会,并在会上发表和平解放北平的意见。1949年10月1日,潘龄皋参加了开国大典。同年12月1日,毛泽东主席任命潘龄皋为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议。1951年7月其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49年8月至1954年,他是北京市人民代表会议第一、二、三、四届代表、北京市第二届政协委员。晚年,潘龄皋安居北京,1954年6月19日病逝,享年87岁。

潘龄皋通经史,旁及诸子百家;喜读唐诗宋词、明清古文,尤擅书法。其书法造诣颇高,擅楷、行书,小字尤精。结体平正匀称,用笔圆润流畅,风格秀美典雅,可谓“轻柔中饱含刚劲,简朴中蕴蓄深沉”,成为民国时期北方著名的书法家,与谭延闿齐名,有“南谭北潘”之说。时津京冀等地商号铺面,皆以延请潘氏题匾为荣。坊间亦有“草书三原于右任;榜书天津华世奎;核桃楷北京潘龄皋”之语,时人称其书为“潘体”。潘书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庚戌(1910年)43岁到己未(1919年)52岁当甘肃省长前这一阶段,其特征带有明显的颜(真卿)苏(轼)和刘(墉)字风格,笔墨肥厚,成章茂密。第二个时期从壬戌(1922年)55岁回家赋闲到己卯(1930年)春62岁这一阶段,书法风格已臻成熟,用笔重中见轻,结字左紧右松,成章疏朗清逸。第三个时期则是从1939年以后定居北平(京)到逝世期间,多有匾额和抄写经卷见世,这一阶段的作品纯熟、闲雅。

民国 潘龄皋 行书五言诗

潘龄皋行书在颜(真卿)字风格基础上,远取苏(东坡)书之丰腴,赵(孟頫)书之淑美、董(其昌)书之清雅,近取刘(墉)书之浓厚,形成了自己的风貌。总体特征是,笔画饱满,结字奇侧,章法清朗。其笔法多用逆笔入纸,导墨行笔,笔画显得外柔内骨,点画果断干脆,干净利索;撇画挺拔而厚重;捺画一波三折而内含筋骨;钩画多方折;竖画行笔时劲健凝重,万毫齐力,收笔时至力量饱满时戛然而止,有一种笔止意无尽之感。潘龄皋书法结体与前人不同,特征是上重下轻,左重右轻;上下紧密,左右宽松;上横不平,偏竖不直。偏正欹侧之中意趣横生,气韵生动。潘龄皋书法整体感觉疏朗、匀称、平稳;肥瘦对比,大小相间;粗细错落,轻重互见,起伏跌宕,韵律勃动;肥不臃肿,瘦不枯薄,宽不松散,细不纤弱。总之,潘龄皋书法形美而神足,外柔而内刚,娇美而不俗媚,含蓄而不露锋芒。在静谧、安详、平和之中蕴含着勃然欲发的生机。

满清宗室子弟中,最为著名的人物当属溥雪斋、溥心畬二位。他们在书法绘画方面的造诣,偏于典雅精致一路,自有一种不同流俗的贵胄味道。溥雪斋(1893~1966),本名溥伒,号雪斋;晚年为名号一致,以字行,乃常用溥雪斋为名,满族,清道光皇帝的曾孙。其祖父为皇五子惇亲王奕誴,父为贝勒载瀛。幼年袭封为“贝子”。雪斋先生自幼学习文学艺术,擅长书法绘画,是著名书画家,辛亥革命后,以书画为生。早1924年冬宣统出宫后,溥雪斋(松雪)遂与溥心畲(号松巢),溥毅斋(号松邻),关松房(号松房),惠孝同(号松溪)等创立近代著名国画团体松风画会,研究国画艺术,培育了大批人材。他是松风画会第一位掌门人,松风画会是京津画派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迄今已有近90年的历史。在1930年就执教于辅仁大学美术系,任教授兼系主任。解放后,他积极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曾任北京市文联常务理事、市美协副主席、书法研究社副社长、北京画院名誉画师、市音协理事和东城区政协委员等职务。1952年被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他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得到国内外人士的高度评价和赞赏。1954年5月,与张伯驹、管平湖等成立北京古琴研究会,任该会会长,联络同好,切磋琴艺,使传统古乐得以流传发展。1957年,北京中国画院成立,被聘为名誉画师。溥老70寿辰,陈毅副总理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请他到中南海紫光阁赴午宴,为他祝寿。他感动地对陈副总理说:“我没有做多少工作,也谈不上成绩,领导给我这样的荣誉,深感受之有愧。”朱德委员长也曾多次与他在北海画舫斋内古柯庭一起研究书画艺术,并曾合影留念。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抄家后,于8月30日带女儿离家出走,至今下落不明。

溥雪斋擅长画山水、马、墨兰等。书法学米芾、赵孟頫,融米赵于一体,独具一种谨严而又潇洒的神韵。其书真、行各有所近,真书尤近松雪形容稍瘦,行草尤近南宫风神略敛。传世墨迹有《春夜七言联》、《临董思翁书》等。

民国 溥雪斋 临董思翁书

溥雪斋行书扇面

溥雪斋设色山水画

《临董思翁书》,纸本扇面。书卷中真、行间出,映带匀美,较之正规书作,字形更多抑扬、奇正之态,流溢出温雅清朗的审美意蕴。笔意婉转停匀,妍润多姿,展现出书家圆润、甜熟的艺术风格。

溥心畲(1896~1963),原名爱新觉罗·溥儒,初字仲衡,改字心畲,自号羲皇上人﹑西山逸士。北京人,满族,为清恭亲王奕訢之孙。溥心畲出生满5个月蒙赐头品顶戴,4岁习书法,5岁拜见慈禧太后,从容廷对,获夸“本朝灵气都钟于此童”;6岁受教,9岁能诗,12岁能文,被誉为皇清神童。溥心畲幼年除於恭王府习文,亦在大内接受“琴棋书画诗酒花美学”培育。辛亥革命後,隐居北京西山戒台寺十馀年,再迁居颐和园,专事绘画。1924年迁回恭王府的萃锦园居住,涉足于社会之中,开始与张大千等著名画家往来。两年后,他在北京中山公园水榭,举办了首次书画展览,因作品丰富、题材广泛而声名大噪,获评“出手惊人,俨然马夏”。1928年应聘赴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执教,返国後於北平国立艺专沐雨春风,其後又与夫人罗清媛合办画展,再度名震丹青,被公推为“北宗山水第一人”。1932年,溥仪在“满洲国”当了伪皇帝,溥家兄弟趋之若鹜。溥心畲却拒任伪职,并以一篇著名的文章《臣篇》痛斥溥仪“九庙不立,宗社不续,祭非其鬼,奉非其朔”,继而怒骂这位堂弟“作嫔异门,为鬼他族”。1924年冬宣统出宫后,溥心畲遂与溥雪斋(号松雪),溥毅斋(号松邻),关松房(号松房),惠孝同(号松溪)等创立了近代著名国画团体松风画会,自号“松巢”[3]。松风画会是京津画派的主要成员,迄今已有近90年的历史。1949年10月18日,新中国成立不久,溥心畲藏在一艘小船里,从上海冒险偷渡至舟山群岛(当时舟山仍为蒋军所据),又从舟山辗转赴台,并於台湾师范大学执教,为贴补家用,亦曾在自宅开班授徒、至亚洲各国讲学,并以愧对前清先祖为由,拒绝了第一夫人宋美龄的拜师习艺邀约。居台期间,曾为堂弟溥杰夫人回大陆夫妻相聚之事与寻找战後失落的末代皇后婉容之下落,数度赴日;1959年,台湾历史博物馆特地为他举办个展,展出作品多达三百八十幅。1963年11月溥心畲患鼻咽癌在台北病故,年仅68岁,葬于阳明山。

溥心畲曾留学德国,笃嗜诗文、书画,皆有成就。画工山水、兼擅人物、花卉及书法,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誉,又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他的书法在民国时期的书坛上亦占有一席之地,不过书名为画名所掩。楷书由颜柳入手,初学《玄秘塔》,而后师法《圭峰碑》,还受到《诒晋斋法帖》的影响,基本上以方整一路为多。小楷受晋唐写经的影响较大,“端凝紧密处似欧,温雅舒展处合褚,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特别是溥心畲楷书字里行间所特有的温润雅儒的书卷气,是他综合素质的体现,所以当时人将溥的楷书同文徵明相提并论。溥心畲行草学二王、米芾,飘洒畅酣,他主张树立骨力,强调书小字必先习大字,心经笔法,意存体势,如此书法方能刚健遒美,秀逸有致。其小楷作品金刚经用笔意境高古,气韵生动,堪称绝妙。溥心畲不仅书画好,且从小即通诗词及典籍,晚年常对弟子说,称他画家,不如称他为书家,称他为书家,不如称他为诗人,可见他对自己诗心的看重。其传世墨迹有《梅花竹叶七言联》等。

民国 溥心畲 梅花竹叶七言联

现在所能看到溥心畲的书法作品,以行草书居多。《梅花竹叶七言联》,笔法娴熟,内劲外刚,然又见飘逸沉着,行笔迅捷而险峻,却无一丝虚浮骄纵之气,可谓清隽古雅,不激不厉。在章法上不求连绵不断,但见字字珠玑,笔笔规范,正如好的歌唱家,虽歌曲有高亢或低吟之处,却吐字清晰,不带一点含糊。要做到这一点,若无深厚的功力不能为。

关键词:书法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