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正文

郑板桥《华封三祝》:写来三祝乃三竹画出华封是两峰

2017-06-27 14:53:28    收藏快报  参与评论()人

郑板桥《华封三祝图》,国家博物馆藏

郑板桥《华封三祝图》,天津博物馆藏

古人以“华封三祝”祝愿人富贵、长寿和多男子。清代以来,书画家们因稻粱谋而创作了不少具吉祥寓意的“华封三祝”图。郑板桥对这一主题的绘画也保持着持久的热度,其中除分别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天津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与旅顺博物馆的精品,更有不少流传于民间,虽真赝杂糅,或有精粗之别,但就其数量看,反映出收藏者对这一主题追捧的程度。

“华封三祝”的典故来自《庄子·天地》。清代以来,“华封三祝”作为吉祥寓意的题材为画家所追捧。辞官归里、以鬻画为生的“扬州画派”代表作家郑板桥(1693—1765)笔下,常见到这种吉祥寓意的题材。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其纸本墨笔、纵167.7厘米、横92.7厘米的《华封三祝图》,可称得上是郑板桥此类题材的扛鼎力作。有意思的是,他不以花卉与竹相搭配,而是直接以其最为擅长的竹石入画,画三竿墨竹伫立于两座峭立的石峰前,构图简洁清晰,疏朗明快。如果单以画面看,似乎与其常见的“竹石图”并无二致。但郑板桥在画中题诗:“写来三祝乃三竹,画出华封是两峰。总是人情真爱戴,人家罗拜主人翁”,为构图画龙点睛。因“竹”与“祝”、“峰”与“封”谐音,故“华封三祝”之意跃然纸上。作者款识曰:“乾隆壬午,板桥郑燮”,钤白文方印“郑燮之印”和朱文随形印“樗散”,另有朱文长方印“歌咏古扬州”。“乾隆壬午”为乾隆二十七年(1762),时年郑氏七十岁。在此画之后的第三年,郑板桥即归道山。因此可以说,该画算是其晚年的代表作,反映其人画俱老、笔力遒劲的艺术面貌。印鉴中,“樗散”一词源自《庄子》之《内篇·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后人便以此比喻不为世用、投闲置散之意。郑氏以此作为闲章,或可见其怀才不遇、不容于世的喟叹与自况。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数”说2023中国旅游

23-12-20 09:44:37文旅产业,旅游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