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正文

“马上”译诗人汪飞白

2017-07-13 14:04:03    孔夫子旧书网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马上”译诗人汪飞白

煌煌三大卷的《马雅可夫斯基诗选》的翻译出版,得耗费译者多少年的心血啊!很多人都会以为译者板凳甘坐十年冷,燃膏继昼,穷年兀兀,才积成此大功的。 但这三卷本诗选的译者汪飞白先生完全没有这个条件。他连稍微整块一点的时间都没有。五十岁前翻译这些诗歌时,他还是一名军人。读这套译诗集的后记,也很有意思。汪先生在文末注着这样两行字: 1979年10月记于白云山麓部队驻地 1981年9月校改于杭州大学。 汪先生是1980年辞去军职转入杭州大学中文系专事教书和翻译的。而我们刚好也是这一年的新生。当时我们只知道汪老师曾是一名军官,却不知道是什么职务。最近读了《浙江作家》里对汪老师的访问记,才知道他离开军队时,是某驻广州部队的政委,而且在长期的军旅生涯中,他都是一名军队政工干部。他经常下部队,工作是非常紧张的。那么他是怎么译诗的呢?访问记的作者说:原来他是利用乘车时间从事诗歌翻译的。他译诗的常规是:每天早上出发前看一眼原文诗,通常就记住两三小节,然后在军用吉普车上心中默译。他就这样日积月累,译出了一部又一部诗歌名著。今天我在他为《马雅可夫斯基诗选》所作的后记中,也读到类似的叙述:由于军务繁忙,业余时间是根本谈不上的。我译诗的时间主要来自下部队途中和等待开会的时间。正如马雅可夫斯基在《登上旅途》中描写的那样,车辆的颠簸化成了诗的节奏:磕,碰, 磕,碰,诗在舞蹈。磕,碰, 磕,碰,韵律在敲。如果把马雅可夫斯基和汪飞白先生乘坐的车,回到古代复原成骏马的话,马雅可夫斯基就可以被称作“马背诗人”,而我们的汪老师,自然就是“马背译诗人”了。所谓“非常之人,方成非常之事”,或者说,建不世之功者,必是坚韧不拔之士。我们的汪老师正是这样的非常之人!2017/7/11


关键词:汪飞白翻译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