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正文

走近书画大师吴三大先生的艺术人生

2017-07-14 14:12:00    闻是书画  参与评论()人

走近书画大师吴三大先生的艺术人生

我虔诚地信守着一个观念:没有群众,艺术既不存在。

-----吴三大

吴三大先生

民国二十二年岁末,正是癸酉年之寒冬,十三朝古都长安城里诞生了一位叱咤书画艺术领域里的传奇人物,他自幼聪慧过人,酷好书画,投笔从戎,从事文艺工作,随解放军抗美援朝。回国后长期活跃在话剧舞台。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国家高级美术老师"等称号。他就是长安憨人------吴三大。

20世纪70年代王子武为吴三大老师画像

吴三大先生半生笔墨、一生坎坷,他要求个性自由发展,对人生、生命、生活有着强烈的爱恋和近乎完美的追求。他在书法中找到了自由、找到了创新的土壤。通过这一种世界艺术宝库中独一无二的艺术语言,完成自由抒发性灵、张扬爱恨的个性工程。

青年时期的吴三大老师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五千年来最具有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它是用毛笔书写汉字并具有审美惯性的艺术形式。吴三大老师可谓是在书画艺术的复兴过程中的先行者。

吴三大先生的心画艺术工作室

自2017年初正式乔迁心画艺术工作室后,吴老先生便将这里作为他在未来传承中华民族宝贵文化的根据地。我们都知道吴门一派书法名扬天下,老先生及吴门弟子也希望在党的一带一路的方针下,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从此更好的发扬出去,弘扬民族传统,海纳百川,让全世界的人民同胞们,更好的了解中国,了解我们民族独有的艺术表现。

吴三大先生和远道而来的朋友交流

作为吴三大先生心画艺术工作室的负责人梁喆先生说,“起初正是因为对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热诚,以及自幼深受吴三大老先生对书画艺术的洗礼,特为老先生创建这样的交流平台,希望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友人来此,一起感受我国的民族文化,感受丝绸之路发源地---西安人民的好客与热情。”

吴老先生和弟子的谈笑风生

在此,心画艺术工作室的负责人梁喆先生表示,我们除了为吴老师做好后勤保障之外,也为全世界喜欢中国历史文化的朋友、书画爱好者、收藏者提供一个全新的文化艺术交流平台,在这里,也将会不定期举办各类艺术交流活动,不断的为社会的文化艺术传承做出我们应有的一份贡献。

我想朋友们对吴老先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世人皆知老先生出身于书香世家,但先生却自称是“半个行武”,你们知道这其中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吗?让我们一起听听,吴老先生是怎么说的...

因为吴家的先祖在汉代时就曾经是禁卫军,按序列编制为第五营,驻守长安,而吴三大先生的老家在西安市长安区子午镇递仵村,这正是当年第五营驻扎地,历经千余年的岁月,吴家在此扎根、繁衍,一直到清朝,吴家数代从武。

吴老先生提笔时

吴三大先生的上七代祖爷吴养花曾任两广提督,其子吴可观更官至两湖总督。清咸丰、同治年间,满族人当朝,吴可观身为汉族官僚,且为人性情耿介,于是遭人陷害,被朝廷认为“汉人欲造反, 起于吴可观”。

书写是一种情怀

因此,被贬官流放。在流放途中,吴可观于其亲属全部遇害,只有其妻罗太夫人和她的三个孙子幸免于难。罗太夫人带着孙子们回到老家今西安市长安区子午镇递仵村,开始以务农为生。吴三大先生所说的“半个行武”即是说自己的祖上曾数代从武,一直到遭贬务农那段发家史。当然,也包含他自己应征入伍,参加抗美援朝的经历。

廉颇虽老壮心在,回归众里已白发

后来,吴家子孙外出谋生,置办了如今书院门的宅业。新中国成立之前,吴家宅门上方横挂着一块匾额,上书“节孝妇”三字,为慈禧太后手书。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西行避难,在西安时曾在吴家逗留,并因此为当年蒙冤的吴可观平反甄别,手书“节孝妇”三字赐予当年的罗太夫人。同时,在长安子午镇老家立地界、修祠堂、立碑挂匾,以示恩宠。

梁喆先生、雷珍民先生、吴三大先生

方巾少年披戎甲,南征北战走天涯。

赤子怀揣报国志,丹青歌赋写年华。

半生坎坷半生笑,谁解曲直谁解他。

廉颇虽老壮心在,回归众里已白发。

—— 吴三大

当你走近了吴老先生的故事里,你会不觉得想起他的字,字里行间那是性情的流露,我还记得作家贾平凹先生是这样评论吴老先生的“他有侠气,粗观透冷森,久读有暖感,随意中却凝聚了破土裂石的硬倔”,在老先生出生在这样一个书香世家中,年轻的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80感怀》,不知有谁解,老先生半生的阅历年华都藏在了这首自撰诗里面,整首诗朴实无华,时而热情豪迈,时而超脱淡然,“方巾少年披戎甲,南征北战走天涯”这句正是吴三大先生一生中最珍贵、最难忘并且对他影响最深刻的军旅生涯。这也就是我今天要说的主题。

参军入伍

幼年的三大先生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自由快乐的环境,这也形成了他特立独行、桀骜不驯的性格,在别人眼里他是一个顽皮胆大,喜爱探索而又聪颖好动的孩子。经常会想别人想不到的,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就像他后来书写的“不敢为异,岂敢强同”的联句一样。对此,他的父亲常说他是想入非非、异想天开;姑父则说他是“聪明过人,荒唐有余”。“荒唐有余”四字尽显出他的与众不同,那不纯粹是贬义,更透露出的是长辈对他的一种殷切希望,大概是希望他也能像大多数孩子那样,中规中矩的成长。然而不受拘束、喜欢天马行空的吴老先生,偏偏是这样的少年,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的这种性格促使家人帮他选择了从军的道路。

1950年初,团中央和铁道部联合组成“青年文化列车”,让青年文艺工作者沿着铁路线为全国广大的群众创作和演出,天资聪颖的吴三大老先生顺利考入了青年文化列车。就在准备赴京时,他的表哥(时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公安厅副厅长)知道了这件事情,来到他家里力劝他的父母亲,说培基(先生原名)自幼性格散漫,不适合去“青年文化列车”工作,还是让他当兵的好,到部队去锻炼锻炼,那里纪律严明,约束力大,更有利于他的成长。吴先生父母听取了他表哥的建议。随后在他表哥的帮助和推荐下,同年7月,吴先生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暨西北军区文工团成为了一名文艺兵。

到部队后,根据吴先生能写一手好字的特长,上级把他分到了西北军区文工团美术创作组,希望他能精心搞创作。但很快他不安分的性格让他闯了不少乱子。他所在的美术创作组的副组长是黄胄(本名梁淦堂,曾师从赵望云,杰出的中国画艺术大师、社会活动家,收藏家),那时,黄胄年纪也不大,就二十五六岁的样子,风华正茂。有一次,他刚铺好一张宣纸,准备创作,但中途有事出去了,吴老先生偶然看见了那张裱好的纸,不管三七二十一,在上面一阵涂鸦。当他正在为这幅作品自鸣得意时,黄胄走了进来,看见他准备画画的纸被用了,不觉生气地说“你这个同志,怎么这样,这是我画画的纸呀!”说话间,仔细一看,上面的字写的真不错,刚才的怒气才渐渐消去。也因此,在书画艺术界已小有名气的黄胄对吴三大先生刮目相看,经常会说这个新来的年轻人不得了。在几十年后他俩再次相遇时谈起这件事,仍都记忆犹新。

光荣成为志愿军一员

1952年,全军举行“八一汇演”,西北军区作为一个大单位,积极筹备排练参演节目,领导想到了正在北京学习的吴三大先生,就把他提前抽调回来,先生回来后,就投入到创作大型组合舞蹈《进军舞》中。在那段时间里,他与同志们夜以继日的勤奋工作,经过不懈努力,他们创编的《进军舞》演出成功,获得全军二等奖,年轻的吴三大先生为此受到了文工团表扬。

在西北军区的这段日子里,使吴三大先生从一个调皮、不谙世事的孩子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军人。他没有令家人失望,没有因害怕吃苦而退缩,反而是部队的生活磨练了他的意志,激发了他的奋斗精神。部队里的那种极强的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以及严明的纪律深深地震撼了吴三大先生,他那自由不羁、天马行空的行为也有了收敛。凡事要做就做到最好,这种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个性让他在很短的时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正值青春年、血气方刚的吴三大老师很快成为了舞蹈团里的佼佼者。然而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吴先生也遇到了人生的挑战,因为一些琐事,心理产生了不平衡。与他同去北京学习的另外两名同志回来后,分别做了教员和分队长,而为全军“八一汇演”出过力、有过贡献的吴三大先生却什么名分都没有。年轻的吴三大先生心里充满了一种不服气,强烈的虚荣心让他心里极不平衡。现在想来,部队不安排他做领导或教员,主要原因还是他太年轻,当时他还不满20岁,多一些锻炼方能已堪大用。但思想不成熟的吴三大先生等不及了,就在这时,1军要入朝参战,他得知后,立即找到领导,提出调到1军文工团,上前线,保家卫国。他之所以这样,除了怀揣一份报国激情外,就是1军文工团承诺他去当教员,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的虚荣心。

吴三大先生心画艺术工作室

吴三大先生在后来的回忆中,还常常说起当时的不成熟。人们可以理解,大部分有才华的年轻人都心高气傲,尤其是凡是要求尽善尽美的吴三大先生在当时产生那样的心理是很正常的。任何事情都可能有利有弊,就在吴三大先生还在反思自己当年的不成熟时,而事实上,这正是一种选择,使他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起来,在入朝的几年里,历经生死,褪去了急于成名、浮躁的心理,他变得日益成熟起来。吴三大先生在后来的回忆中也多次强调朝鲜的经历对他一生非常重要,他的人生观和艺术观都是在朝鲜战场上确立的。

先生在朝鲜和战友们合影

1952年10月,吴三大先生怀抱理想,同第二批入朝的志愿军一同喊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唱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踏上了抗美援朝的征程....

吴三大先生和小朋友在一起

随军进驻朝鲜后,吴三大先生在1军文工团当上了心仪已久的教员。在教学工作中,他一丝不苟,认真负责,把所学的舞蹈技能毫无保留地交给学员们。尽管他的学员们并不比他小几岁,有的甚至还年长于他,但大家终究还是对吴先生佩服至极。他在朝鲜教过的团员中至今见了吴老先生还是非常尊敬的称之为老师。2011年9月,吴三大先生在陕西举办的《大家讲坛》时,中途就来了一位他的战友,这位战友就是他在朝鲜时的团员,她听说吴老师有讲座,专程从兰州赶来听课,其实她和吴三大老师的年龄相仿,但一口一个老师叫着,那种深厚的情谊让听课的人都心生感动。

韩俊泰先生(左)何志方先生(右)与吴三大先生的合影

吴老师教学出色,排演出一些战地反响很不错的节目,在朝鲜的18军、21军文工团都来参加学习。在“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后,三大先生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被全面调动起来,曾有的不满早已烟消云散,有的竟是满腔的爱国激情与十足的干劲。

友人相聚

战争中的朝鲜,作战环境与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文工团的主要任务就是慰问前线的战士,鼓舞士气,让战士们在紧张疲惫的时候稍稍的休息放松一下,以便更好的投入到新的战斗中。现在说到慰问演出,大家可能认为是一件很轻松的事,在几十年前的战争中,其实并不是这个样子,朝鲜战场,常常险象环生。当年,著名的相声演员常宝堃(小蘑菇)就是在慰问演出时牺牲的。后来,三大老师回忆朝鲜战争的这段经历时,有人问道:“作为一名志愿军战士,本身就意味着会流血牺牲,你有没有后悔选择来朝鲜,有没有动摇退缩过?有没有经历过复杂的思想斗争?”

吴先生的回答是坚决的否定。他选择来朝鲜虽有那么一点点小小的私心,但主要还是一腔燃烧的激情,在朝鲜,志愿军官兵艰苦奋战,众志成城,和朝鲜人民同仇敌忾休戚与共,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尽快赢得战争的胜利,换取和平。

刚去朝鲜不久,吴老先生就被朝鲜战场上英勇抗敌,视死如归的将士们,深深感染。他所在的1军一入朝鲜就打了三场硬仗。一个是马良山战役,开始由38军主攻,打得十分惨烈,牺牲了很多战士,1军接38军防守马良山后,通过艰苦卓绝的战斗,硬是把美军和南韩军打退回去。另两个是板门店战役和老秃山战役,打得同样激烈异常,占领高地后,敌人的机枪不停地扫射,我们的战士一个人倒下去了,另一个继续接上去,硬是用肉体捍卫了一个个阵地。

三大老师后来回忆说,当时《陕西日报》社的一位战地摄影师,就是因为抢拍了一个“红旗不倒”的镜头,荣立了二等功。将士们那种死守阵地,与阵地共存亡的精神给了三大老师深深地触动,前线的战士流血牺牲,不就是为了保家卫国吗?他和团员们在战斗间隙给大家演出节目,送了精神食粮,一旦战斗打响,他们就为战士压子弹,救护伤员。穿行在枪林炮火之中,目睹了太多的伤亡,和大多数战士一样,吴三大先生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了。

在朝鲜战场,还有件事不得不说,那就是吴老师立了三等功。原因是捉了两个加拿大籍俘虏。这两个俘虏是他和一个炊事员捉的,至今三大先生还清楚的记得这个炊事员是甘肃天水人,因为他们都学过一些简单的英语,比如缴枪不杀,宽待俘虏等,那天就派上了用场。

当时天色已晚,在文工团附近发现了两个外国逃兵,那个炊事员灵机一动,用一根扁担冒充枪指着他们,永不纯正的英语大声说“缴枪不杀”。把那两个加拿大兵吓得赶紧举手投降,随即吴三大先生带领文工团的战士冲上前去缴了他们的枪,把他们压到了战俘营,就因为这件事,上级给了吴老先生记了三等功。

在朝鲜战场上,三大先生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将士们高涨的爱国热情,和对死亡毫不畏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也正是现如今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应该学习的地方,那么,在朝鲜战场上,三大先生又收获了哪些经历呢?下一期,我们再见。

三大先生和友人的合影

历经了抗美援朝之后,吴三大老师从朝鲜战场顺利回国,回来后,因文工团解散,组织上安排他到炮校学习,征求意见时,他考虑到以及和平时期,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学习和完成,于是提出了转业要求,组织同意了他的要求,根据三大老师的书法特长,把他分到了中央文史馆青年书法研究室。吴三大先生觉得对他来讲有了“用武之地”,特别是那里的人,名气都比较大。或是饱学之士,或是书画名家,或是社会名流,心中甚是欢喜。可当他到北京报道时,发现那里大都是已上年龄的学者,气氛严肃。直觉告诉他,这里不适合他,便打起了退堂鼓。

三大先生与魏良先生

三大先生并没有去报道,而是直接返回了西安。回来后,先生想好了到底想做什么,因他一直对戏剧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遗憾的是还没有经过系统学习,所以他想到了去上学,把这一课补回来。于是他径直去了复员转业军人安置办公室,申请去了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结果很顺利,让他如愿以偿。但是让他没想到的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原来,那时正值陕西省军区文工团集体转业改为陕西省人民艺术剧院,剧院的领导听说吴三大先生要去师大上学,知道他是个人才,便想趁机把他接收过来。于是,就安排会计柳忠灵瞪着三轮车拉着院长去学校接吴老师,而此时的三大先生刚到师大,一切还没来得及安顿,就被连人带铺盖一起拉到了陕西人民艺术剧院。

与友人的合影

从此,三大先生在陕西人民艺术剧院一待就是几十年。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年富力强的青壮年时期;在这里,他的特长尽情展现,他的缺点也暴露无遗,在这里,经过辉煌,也遭受过挫折,在这里,形成了他“半生坎坷半生笑”的一段不平凡的人生经历。

与梁喆先生

在吴三大先生进入陕西省人民艺术剧院成为其中的一员时,正直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时期,遂被直接派到乡下参与农村合作社建设。从小在城里生活,后又直接参军的吴三大先生基本没有经历过农村生活。这一次给了他走进农村、了解农村的好机会。他去的地方是铜川市上马村和下马村,两个村庄以一个很深的沟而自然分开,村民在沿沟上开荒种地。吴三大先生担任工作组的一个小组长。刚去时,村领导安排他和工作组一起住,他觉得要想更好的了解农民的生活还是要和群众一起住的好,经过了解,在下马村的沿沟边处有一户开了两孔窑洞,其中一孔没人住,三大先生就决定住在那里,就这样,开始了他的农村生活。

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质并不是多么的富裕,住在农村的三大先生,在新的环境里又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吴老师和他的战友们

吴三大老师最初喜爱的是文学创作,诸如戏曲剧本、散文小说之类,曾梦想当一个文学家、剧作家,而且通过不懈努力已小有成就,他写的剧本屡屡获奖,演出后好评如潮,写字在他的潜意识里不过是个副业。他痴迷书法,完全是兴趣使然。吴老师,自幼通读《诗经》《论语》《史记》,知晓历代书法名家没有谁是靠卖字吃饭的。

三大老师和书法泰斗刘自椟老先生一聚

像有书圣之称的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曾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和江州刺史;唐代赫赫有名的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也分别任过监察御史、太守、太子太师、工部尚书和太子少傅。他常说,那些历代书法大家或文或武,事业十分耀眼。徐霞客酷爱丹青,但笔墨之间完全是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留下的是脍炙人口的游记,书法只是形体而已。因此,一个人必须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才有可能成就所热爱的事业实现人生价值。

梁喆先生(左一)吴三大老师和书法篆刻家刘鹏先生(右一)

话虽这样说 ,但他对书法艺术很迷恋,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不仅上心,而且有"瘾"。正是这样,他一面勤奋博学,一面苦练书法,按他的说法叫做以学促写,以写促学,兼收并蓄,相得益彰。因此,他不但工作中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而且把工作中那种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富于联想的精神,拓展到了写字上,他从凿石和弹棉花中感悟出书法的节奏和韵律,从观云卷云舒琢磨到字体的灵动和变化,从民族舞蹈中寻觅到字体的造型和变异。

三大先生和梁喆先生

正是爱好,天赋加勤勉使他的字写的越来越好。特别是榜书,苍劲有力,气势磅礴,具有很强的震撼力,所以请他写字的人日渐增多。吴先生是个古道热肠,有求必应的人。在众人眼里,他是博学多才的“墨客”,坊间有口皆碑。逢年过节,他都会热情的给街坊邻里拟对子,写春联,街头巷尾常见他遒劲有力的墨迹。单位请他写字,他也不吝笔墨,爽快应允。当时西安文艺团体的门牌大都出自吴老先生之手,像京剧院,实验剧院,戏曲研究院,歌舞剧院,人民艺术剧院等。写的多了人们便称他是“长安牌匾王。西安电影制片厂厂长看他不但能写剧本,且有书法绝活,盛邀他担任西影厂的一个部门主任,他到任后着实挽起袖子干了一番,他用扫帚绑着棉花在西影厂的照壁上刷涂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8个大字,厂长高兴地逢人就夸:“你看人家三大,用扫帚棒棒裹个棉花团团也能写字,那字写得多威武,多雄壮!”。

老先生出席活动

从此,吴三大先生的书法在古城西安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机关单位找他写字的人络绎不绝。午休,晚饭后,甚至星期天,都成了他帮别人写字的时间。“不能把写字当成主业”。这是三大先生早年的一贯思想,为此他不想在西影厂当“写字先生”,便递交了辞呈,谢绝了厂长的再三挽留,卷起铺盖卷回到了人民艺术剧院。

和朋友们

20世纪80年代初,一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激起了全社会的思想浪花,促使各行各业思想大解放,破乱反正,发展经济、普及教育、振兴文化成为全党的行动。过去被当作资产阶级文化阵地而“摧毁”的省文联得以恢复,各个文化艺术群众组织也开始重新建立。省委决定恢复省文联,筹备成立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当时吴先生由于腿脚不慎摔伤,抱病在家休养,无法参加剧团的正常工作。省委宣传部鉴于他擅长笔墨,为人热忱,工作勤谨,通晓艺术,就将他抽调到省文联负责筹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的工作。省宣传部的这一决定,改写了他的历史,注定了他后半生走职业书法家的道路。

三大先生的书法

吴三大先生是个责任心极强的人,凡事总想追求完美,做到极致。就如写字,他总是力求造型优美,线条生动,达到即赏心悦目又凸显内涵的效果。因此常常为一个字要琢磨来琢磨去。他常说,写字和工作并无两样,责任心是第一位的,有了责任感,就会千方百计去追求完美,就会想方设法去克服困难。因此,他起早贪黑,勤奋工作。当时书协筹备组脱产工作的就他一人,他为重振陕西书法艺术事业,可谓殚精竭虑,精勤不已。在他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下,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于1980年正式宣告成立。吴三大先生被大家推举为秘书长,具体负责书协全盘工作。自此,书法艺术家们再也不是没娘的孩子了,他们有了渴盼已久的家。

吴三大先生和王新民先生

吴老先生常说,书法艺术的先贤们通过书法的语言告诫后人,书法不仅要追求精湛的技艺,更要讲求神圣的责任。因此,他在研究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书法艺术的同时,社科研究他们的思想、风格和品格,如王羲之的坦荡潇洒,颜真卿的清正廉明,柳公权的人正字正,欧阳询的严谨含蓄。用吴先生自己的话说,这一研究非同小可,达到了提升境界、净化心灵,强化心智的作用。他总是谦逊地把自己誉为书法艺术道路上寻找自由天地的步行者和追求艺术崇高境界的小学生。

三大先生和雷珍民先生

吴老师发现,大凡书家都是讲责任、讲精神、将追求的。没有责任就没有传承,没有精神就没有发展,没有追求就没有创新。他对于右任特别的崇拜。吴先生的爷爷和于右任有密交,来往频繁,感情甚笃。在老先生孩提时代,于右任常来吴家做客。一次于右任看到吴三大先生写的楷书和魏碑,赞不绝口,连连感叹:后生可教,后生可畏!并将他抱在怀里又高高托起。于右任先生为弘扬中华书法,对标准草书研究了几十年,直到暮年,孤居台湾,还念念不忘完善标准草书艺术。吴先生从于右任身上更加知晓了重艺先重德的道理,因此他非常注重自己思想道德的修炼。他说,作为书法爱好者,首先要剔除功利思想,要有对历史对社会对民族负责的精神,去追求艺术的真善美。

吴三大先生和杨宝珊厅长

1997年夏,吴三大先生随中国书法家代表团访问日本。在欢迎宴会上,日本著名学者、皇室代课老师、篆刻家小林以书画名流自居,表现得趾高气扬。他在讲话时非常傲慢地向中国访问团发问:“你们中国人怎样看待你们的金石书画?”没等大家回答他就以蔑视的口吻武断地说:“我以为赵之谦吴昌硕之后,中国的金石书画已经走向衰弱颓败。”言下之意,中国书画后继乏人,缺少创新。

吴老师和友人

在这事关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大是大非问题面前,我们访问团竟有人低声下气地迎合。吴先生被这种蔑视中国书画的言论激怒了,他按耐不住满腔愤怒。严厉反问道:“小林先生,您去过中国吗?又去过中国哪些地方呢?”小林回答说去过上海、杭州、和兰亭。老先生稍稍放缓声调以蔑视的口气说:“您去的地方太少太小了。您到过我们陕西吗?”小林说没有。吴三大先生说:“你应该到我们三秦大地走一走、看一看,那里的青铜铭文、秦砖汉瓦,对你们这些刻章子的人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地方。

三大先生和友人们

您在到我们大河上下、大江南北走一走、看一看,那里正是一个崭新的金石书画蓬勃发展的中兴时期,文化生活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怎么能说衰弱颓败呢?”先生紧接着又肯定地说:“我讲这些句句都是实情,无一星半点儿夸张。”小林先是被吴三大先生这突如其来的气势所震慑,后又被吴三大先生的爱国热情所感动。他快步走到吴三大先生面前,紧紧地和吴先生拥抱,随即改口诺诺地说:“我就希望这样,希望这样啊!”事后,不善饮酒的吴老先生,竟端起满盛日本清酒的杯子,和小林先生干了起来,这种“二杆子”劲让小林折服了,小林醉得很深,不仅因为酒,还因为中国这位年轻气盛、豪气十足的书画家。这件事情对吴三大先生触动很大,他意识到,中国书法在走向世界,世界在关注中国书法。弘扬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是一个书画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吴三大先生曾经拟过这样一幅对联:“书到精绝方容险,画贵神似显心力”。意思是书法练到精绝的程度才能写出险峻的阵势,绘画画到出神入化的地步方能彰显画家的智慧。为达到这种境界,吴三大先生在书法艺术道路上执着追求了几十个春秋。

学生李功名和吴老先生

吴老师认为,要把书法练到精绝的地步,离不开心智,心智的开启有时是主动的,有时是被动的,但更多的是磨难中开启的。他说,无论是毕加索的畫分解人体,还是现代中国的文人画把不完整的东西分割组合成一种形象,都是在最不得志的时候,最失意的时候出现的。这时一个人的逆向思维就开始了,想造反没有能力,想表现自己又没有舞台,如何从痛苦中解放自己,必须寻找适合自己宣泄的平台。例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实际上是在痛苦中产生的,至于碑文那些光宗耀祖的话都是后人写的。有些人把一些成功人士吹捧到天山,实际不是那样的,真正的文豪诗圣,比如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都是在回天无力、报国无门得痛苦中艰熬出来的,他们怀着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满腔激情写出脍炙人口的绝美诗句。

先生和友人

张旭也是一个激情洋溢的人,但内心痛苦,无法释怀,只能用疾书狂草来宣泄,因而他写的东西狂放恣肆、铿锵有力,写到最后他自己都不认识。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艺术行为。吴三大先生坦言自己的创作也是痛并快乐着。

先生和友人

吴三大先生自谦的讲他的书法只是把握住了书法最根本的要素

——“源”和“法”,通过他自己的努力学习实践,能够把书写的方笔与圆笔严格地区别开来,又巧妙地结合起来。圆笔圆润,方笔给力,每个线条宜圆宜方以美为上,以情为主。有的是以方为主,有的是以圆为主,有的是亦方亦圆。所谓圆笔来源于结绳记事,绳索是平顺的、圆滑的,书法发展到后来的大篆、小篆都和圆笔有关。掌握书法形体,就是要研究如何合理利用白纸黑字中的空间。

篆书 时和岁乐

吴老先生说,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社会发展需要科技发展,但是民族精神不是科技可以代替的,书法艺术就是传递民族精神的最好艺术工具。吴三大先生的书法达到及其高超的境界,为业界公认,甚至有许多有识之士尊他为一代大师,奉他为中国划时代书法大家。

而他对于绘画亦别有见解并频有佳作面世。他认为,中国书法本是绘画的基础,有了比较雄厚的书法基础再去涉猎中国画就能容易点。中国画取形于自然,取形于万物。画花鸟山水人物总是要有对象,如果书法不过关,你想把这些东西比较娴熟的掌握也是很难的,所谓书画同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艺术家李琦先生与吴三大老师,刘鹏先生、梁喆先生等友人的合影

吴三大老师在《大家讲坛》讲到,他的书法生命可以说是从梦里开始的。儿时住在西安碑林之侧的书院门,常在碑林里玩耍。夏天,躺在凉凉的石碑上睡觉,做梦都是历代书法大家那些书写场面。这是非常玄妙的事情。他对书法艺术追求的“情窦”在其少年时期已盛开,直至今天,他仍然痴迷地追求书法艺术的梦幻。“从梦开始,再回到梦里去”。吴三大先生诠释自己“书法上的成功”是“一个追梦的过程”。一个完整的“梦”总是要经过反反复复、坎坎坷坷,甚至糊里糊涂,亦醉亦醒的过程,一步一步地、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去完成,最后才能寻找到自己“梦”的家园。吴三大先生追逐书法艺术之“梦”,概括起来应该是经过了三个阶段。

吴三大先生与书法家刘鹏先生的合影

第一阶段又称初学阶段(先生称儿时为做梦阶段)。这一阶段先生严格按照书法的法规法度,遵照书法本体的元素沿着前贤的脚印,亦步亦趋踏踏实实地走出来。他在了解书法创作的一般规律,继承和借鉴古今优秀书法作品的基础上,努力构思和创新。他说,如果迈不出这最初的一步,也就不可能打好书法基础,犹如万丈高楼,基础不牢,则随时可能坍塌。年轻的时候对书法法度规律的把握非常重要。“有此基础则富,无此基础则贫,富,犹如天马行空,驰骋自如;贫,宛如裹足女子行沙,步艰神疲”。

吴老师与书法家协会主席雷珍民先生等友人的合影

如果一个书法艺术家没有坚实的基础功底,要完成书法使命是不可能的,对于吴老先生来讲,第一阶段就是他少时的一种梦幻,他在这个阶段收到家庭的熏陶,得到许多前辈的指导。吴三大先生用少时祖父讲的二则小故事来佐证学习书法打捞基础的重要。一则故事:王献之问父亲王羲之“我的字什么时候才能和你写的一样好呢?”王羲之回答说:“何时你把身后的这九缸墨写完,你的基础就打好了,你的字就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二则故事:王羲之写了“山海门”三个字,他的儿子王献之在“门”字的门框里添上了一笔,凑成了“關”字,可是人们发现,“山海关”这三个字,在近处看是“山海关”,而在远处望时,却只能看见“山海门”。按说当时王献之的书法水平,在父亲的熏陶指点和自己的勤学苦练下已经誉满天下了,但仍然未达到王羲之的境界。

吴三大老师的书画展示

王羲之与王献之的故事说明书法基础很重要,基础是书法艺术的起点。吴老先生的幼功对他的书法成就起了奠基的作用。他的祖父对书法酷爱有加,且写的一手好字,对爱孙严加训导,吴老师五六岁的时候开始链子,祖父让他临摹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的字帖,要求日课两字。先生痴迷于书法,加之天资聪慧后天勤奋,于小学一年级临摹柳公权的字就受到老师的高度评价。即便这样,先生还是勤勤恳恳一丝不苟,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去把握本体法度,哪怕是“文化大革命”中被关进牛棚的时候,也没有放弃练字。

吴三大老师和闻是书画编辑王磊先生

吴三大心畫艺术工作室

关键词:吴三大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