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正文

贝聿铭的百年传奇人生,只为呈现极致设计!

保存图片 2017-07-19 08:56:38    有艺  参与评论()人
图集详情:

原标题:贝聿铭的百年传奇人生,只为呈现极致设计!|艺•人

“我相信建筑是一门务实的艺术。

要成为艺术就必须要建立在必要的基础之上。”

——贝聿铭

贝聿铭

美籍华人建筑师,出生于1917年,

祖籍苏州,生于广州。

他的一生获得荣誉无数,

包括了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

他的建筑更是在全世界广受赞誉,

成为建筑史上的经典。

贝聿铭的传奇人生

贝聿铭的青少年时期是在苏州和上海生活,

狮子林在对于贝聿铭有着特殊的记忆,

这曾经是贝家祖宅,

他在这里度过了童年时光。

贝聿铭高中读的是上海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

与林语堂、宋子文是校友,

能在这所学校就读的人,

基本都是政商名流后代或者富家子弟,

他自然不需要像钱学森、杨振宁似的,

考取庚子赔款的公费留学名额。

高中毕业后便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

中途不满意宾大的教学方式,

还能任性一下扭头就转学去麻省理工大学。

1935年18岁的贝聿铭远渡重洋开始留学生涯,

在1935年11月贝聿铭接待了勒·柯布西耶,

他后来回忆道:“和柯布在一起的两天,

可能是我建筑学习生涯中最重要的日子。”

毕业后贝聿铭进入波士顿当地的一家建筑公司,

成为了一位混凝土工程师,

两年之后贝聿铭去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硕士,

据说贝聿铭决定去哈佛是因为一个女孩儿,

她叫卢爱玲,

当时还在卫斯理女子学院的她即将入读哈佛,

贝聿铭对卢爱玲一见倾心。

在卢爱玲从女子学院毕业后的第5天两人结为夫妻,

那一天是1942年6月20日,

两人育有三子一女。

家庭幸福而美满,

至今已经携手走过75年。

贝聿铭从哈佛毕业之后,

选择去了一家房地产建筑公司,

成为了一位设计低成本住宅的建筑师。

在公司贝聿铭见识了老板强大的社交和沟通能力,

积累了很多团队工作的经验,

1960年贝聿铭离开了工作12年的房地产公司,

成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

贝聿铭作品集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风格独特,

颇有抽象形式的现代韵味,

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

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

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

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肯尼迪图书馆

1963年对于贝聿铭来说是关键性的一年,

那一年肯尼迪被刺杀,

他的家人决定在波士顿建一座图书馆以表纪念,

当时和贝聿铭共同竞争的包括

密斯·凡·德罗和路易斯·康,

但杰奎琳·肯尼迪选择了当时没什么名气的贝聿铭,

贝聿铭没有密斯那么骄傲,

也没有康那么不讲究,

杰奎琳去贝聿铭事务所拜访的时候,

看到的是衣冠整整的绅士,

和摆放整齐的她喜欢的花草。

杰奎琳解释她这一选择时说:“贝聿铭满是自信,

让我想起了肯尼迪,他们是同一年出生。

我决定和他一起迈出大胆的一步。”

1979年肯尼迪图书馆竣工,

建筑依海矗立器宇不凡!

结构的主体是一个三棱竖体,

紧邻三棱竖体是的玻璃和钢结构的立方体,

通高的中空空间肃穆庄严,

这个项目已经显示出贝聿铭的标志性建筑语言。

空间上讲究几何美学与环境融合,

材料上使用混凝土、钢筋、玻璃等现代材料,

构造和内部设计精巧独具匠心,

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

授予他年度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1978年竣工的国家美术馆东馆,

贝聿铭根据场地的形状采用等腰三角形作为母题,

营造了一座古典又现代的建筑,

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称他为“不可多得的杰出建筑师”,

这让贝聿铭渐渐有了名气。

拓建卢浮宫

1981年法国总统密特朗提出翻修和扩建卢浮宫,

全球知名的15位博物馆馆长有13位推荐了贝聿铭,

密特朗本人也十分欣赏他,

考虑再三密特朗还是钦定了贝聿铭。

消息一出全法国炸开了锅,

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度,

一个自身充满优越感的民族,

怎能邀请一个美国的华裔建筑师来扩建卢浮宫,

贝聿铭顶着巨大的压力拿出了设计方案,

可前卫的玻璃金字塔设计激起了更大反对浪潮,

被法国文化部长形容为便宜的钻石,

法国人也呼喊卢浮宫不需要埃及的金字塔。

但是贝聿铭坚持了自己的设计,

他解释埃及是西方文明的源头,

玻璃的金字塔恰恰喻示了现代和过去的联系,

为了平息法国民众的不满,

贝聿铭在拿破仑广场上建了1:1的建筑模型,

等人们亲眼看到了建筑,

反对的声音开始没有那么强烈了。

贝聿铭知道只要密特朗对他是支持和信任的,

项目就一定能做下去。

贝聿铭几乎在全球找遍了所有玻璃材料商,

只为找到最合适的玻璃材料,

当时的工匠建议把金字塔尖尖的锐角改圆角,

因为之前没有装过这样的玻璃,

但贝聿铭眯眯眼说:“那不如这次我们试一试”,

坚持了自己之前的设计。

贝聿铭将扩建的部分放置在卢浮宫地下,

避开了场地狭窄的困难和新旧建筑矛盾的冲突,

玻璃金字塔是卢浮宫美术馆的新入口。

参观者宁愿大排长队也不愿从别的入口进入卢浮宫,

大厅的螺旋形楼梯没有支柱,

全靠自身不锈钢特性支撑。

地面上的三个小金字塔为地下大厅引入自然光,

一个倒置的玻璃金字塔,

让进入美术馆的途中创造了一次高潮。

呼应了广场处的大玻璃金字塔形象,

建成后的卢浮宫扩建项目被法国人称为璀璨的宝石,

成为了巴黎埃菲尔铁塔之外新的地标。

1983年贝聿铭获得普利兹克奖,

以表彰他对建筑界的巨大贡献。

1991年小山美秀子委托贝聿铭在山谷中设计一座美术馆,

当贝聿铭第一次来到基地的时候,

激动地说:“这里就是桃花源啊”!

贝聿铭就以《桃花源记》为原型设计,

游客需要通过跨越两个山脊的隧道和吊桥,

才能到达美术馆。

蜿蜒的隧道走进的人产生仪式感,

吊桥采用非对称多悬斜索结构,

由一条定制的曲线型钢作为主要支撑,

形成一道完美的弧线。

来到美术馆阳光从屋顶装有百叶窗板的天窗中进入大堂,

照亮了米黄色的大理石墙带来一种温暖的光芒,

以四角锥为基础的木结构融入了山峰的形式,

以现代的手法诠释了日式建筑。

1979年中美建交之后,

贝聿铭作为作为中美关系的桥梁性人物,

屡屡被邀请重返中国设计标志性建筑,

1982年北京的香山饭店是贝聿铭在中国的第一个项目。

考虑到香山幽静典雅的自然环境,

建筑比较低矮不破坏四周的的景观,

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想吻合,

布局上借鉴了中国传统庭院形式,

大量运用了借景入室的手法和方与圆的传统符号,

中国传统的灰白两色为建筑基本色调。

同年贝聿铭被要求在台风多发地带,

设计一座独特的高耸的中国银行总部大楼。

建筑的四个立柱构成了现代感十足的复合结构系统,

不仅可以抵挡高流速的风,

也避免了在室内使用竖向支撑,

贝聿铭将这种结构比喻竹子的生长方式,

象征着希望和中华文明的复兴。

2006年贝聿铭为他的家乡苏州设计了苏州博物馆,

建筑用材简洁以灰白为主,

屋顶采用新颖的花岗石格纹,

既有现代建筑的平整和立体感,

又与传统瓦顶协调。

贝聿铭摒弃了传统园林繁复的形式,

将借景、框景等精髓灵活运用,

通过对空间和布景的精心构思,

呈现了一个与周边的历史园林相互协调,

融有中国古典山水意境的建筑。

有些人认为他圆滑世故,

可他或许找到了建筑设计在现代社会中,

最好的表达方式。

建筑特色鲜明

贝聿铭建筑特色鲜明,

界内人士普遍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光线特点

光是建筑的色彩,“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在他的作品中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巴黎卢浮宫金字塔的入口把大量的光线引入死气沉沉的博物馆,让过去的历史晒晒今天的太阳。“光很重要。没有了光的变幻,形态便失去了生气,空间便显得力。”光是贝聿铭在开始一项建筑时首先考虑的问题。

玻璃与钢材

由于玻璃自身的特性——透明、反射,并且玻璃透明不至于遮挡减损原建筑物的立面,不仅符合贝氏对阳光的追求,更能够从视觉上以及空间原理上使得原有的建筑群不会被削弱,并且能使设计者的建筑思想得到充分表现,加上光线和人的运动,整个空间被赋予了活力。

混凝土

贝氏注重于混凝土的研究, 挖掘它的受力特征与视觉表现力, 在建筑设计中将结构与装饰融为一体, 忠实于材料的质感表现力, 从而将对混凝土的应用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伊弗森美术馆内庭的螺旋梯,我们完全可以将之视为一座可以供人上下行走的雕塑。

几何

贝聿铭在发展现代主义建筑的几何构成上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贝以他丰富多彩的建筑作品, 向人们表明, 现代主义仍是有活力的, 它决不是一种机械主义, 而是同样可以呈现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

贝聿铭的作品远远不止这些,

他的儿子也继承了事务所的事业,

延续了贝氏的设计风格。

他说:

“建筑就是生活的镜子。

你只需要把眼睛放在建筑上,

感受过去的存在,感受地方的精神,

它们都是这个社会的反映。”

关键词:贝聿铭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