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正文

中国哪来的嘻哈,只有哈哈哈哈哈

2017-07-19 08:56:31    拾文化  参与评论()人

哼哼哈嘿的背后,

是桀骜不屈的人生态度,

是永不服输的叛逆精神。

《中国有嘻哈》已经播出了一阵子了,节目凭借自身的话题性和娱乐性,成功的让“嘻哈”这个词,掀起了不输这个季节气温的热浪。

我对选秀节目一向没什么兴趣,所以我问了两个看过这个节目的朋友,一男一女。

女孩的观点比较温和:这个节目挺有意思的,如果选手唱得好,就听歌,如果唱得不好,就全当看傻X解闷了。

男生的观点就比较激进了:看了两集,没意思,和喊麦一样的嘛!

前者是看个热闹,后者纯粹就是胡闹。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很难有嘻哈。

嘻哈的起源

要想了解嘻哈的文化,首先还是要从它的起源说起

嘻哈的诞生地,是在美国。

从美国建国初到19世纪60年代的这段时间里,居住在美国的,大部分都是英裔的新教徒。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美国,就是英国海外的一块殖民地。19世纪80年代的时候,东欧和南欧的移民不断涌入,结合当时还被看作为“有嘴巴的工具”的黑奴,美国的社会,俨然一个汇聚了五湖四海文化的大熔炉。

在这个时候的美国,你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家庭:父亲是英国人,母亲是荷兰人,生下了四个儿子,分别和四个不同国籍的女人结婚生子。

这就是美国的雏形,一个抛弃了一切陈旧偏见和习惯的国家。

“美国人”这个概念,是一个新的人种。而美国文化,则是移民本身面对着文化,进行第二次融合与选择的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的美国乐坛,汇聚了各个国家的音乐风格,为嘻哈的成长,提供了土壤。

但是真正唤醒嘻哈种子的,是非裔美国人的精神觉醒

南北战争之后,虽然黑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但是奴隶制度的阴霾散去之后,种族歧视的高压,却一直存在。

黑人只不过是从“会说话的工具”变成了最底层的人民。他们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没有选举的权利,甚至在公共汽车上,坐一坐的权利都没有。

历来所有的运动的飓风,都是从文艺界一只蝴蝶的翅膀下开始的。

黑人运动自然也不例外。

当时的黑人,深陷于种族歧视的泥淖之中。毒品,贫困,暴力,三条毒蛇死死地缠绕着他们,让他们几乎透不过气。

但是这毕竟是黑人,他们是血液里流淌着音符和节拍的种族,生活的苦难,完全无法抹去他们对快乐的追求和向往。

在每一个夜晚街头,都能看到黑人青年们的夸张但充满活力的舞姿和简陋但不失节奏的音乐。

他们的舞姿里,洋溢着对世俗的否定和叛逆,他们的音乐里,填充着各样的俚语和粗话。

他们用这种独特的音乐形式,将美国的文化和现状串联起来。

说唱,涂鸦,霹雳舞,就这样,成了带起嘻哈文化的三驾马车。

嘻哈文化借着这样一股东风,进入了酒吧,但是并不是作为独立的演出形式,而是作为酒吧驻唱歌手下场休息时候的暖场衔接节目。从这个时候起,嘻哈作为一种表达态度和思想的音乐,开始风靡。

著名的嘻哈组合,黑眼豆豆有过一首经典的歌曲叫做《The Apl Song》。

How would you feel if you had to catch your meal?

当你为吃饱饭而不得不终日奔走你将有什么感觉?

Build a hut to live and to eat and chill in.

建个茅舍在里过着寒酸的生活。

Having to pump the water outta the ground.

弄块堤地予以浇灌。

The way we put it down utilizing what is around.

能为自己阔步的道路实际就在身旁。

Like land for farming river for fishing.

就像为了耕作的土地,为了渔猎的河流。

Everyone helpin' each other whenever they can.

只要有能力,人们都会互相帮助。

We makin' it happen from nothin' to somethin’

我们使它变为现实——从无到有。

That's how we be survivin' back in my homeland.

这就是我回到家得到的救赎。

这样一首歌里,讲述的是一个黑人背井离乡的四年,以及在生活中举步维艰的困苦。可是你听他唱歌的节拍,却完全感觉不到悲伤,而是充满了乐观和希望。

因为这样的原因,嘻哈在20世纪,受到了世界各地青年人的喜爱,白种人和黄种人都试图将嘻哈文化融入自己的文化环境里,进行本土化,但是成功者寥寥无几。

即便是现在如日中天的白人说唱歌手埃米纳姆,也是因为从小在贫民窟和黑人一起长大才得以融入这个圈子里。

了解了嘻哈文化的基础和发展,你是不是已经明白了为什么中国很难接受嘻哈了。

中国人的文化将含蓄和写意作为表达美的方式。

这与嘻哈音乐针锋相对的情绪宣泄是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是的,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喜欢嘻哈,热衷于嘻哈,但这并不代表他们认同嘻哈的文化形式。

他们更多的,只是在自己的青春叛逆期,偶遇了一个宣泄情绪的出口而已,青春的风一旦刮过了,他们还是会融入整个社会的体制中去,像一枚螺丝钉,一个齿轮一样,去按部就班地生活和工作。

娱乐圈是嘻哈的毒药

嘻哈不可能在中国健康成长的第二个原因,就是现在中国病态的娱乐圈。

中国的娱乐圈,是一个走流量,炒热点,比谁粉丝多嗓门大的地方。

因为话语权、粉丝数、流量这三者,在娱乐圈,就是和黄金白银等价的存在。

中国的娱乐圈摸爬滚打的,有演员,有歌手。

但是歌手不用出作品也能红,只要你长得漂亮又有绯闻,就足够让你红了。

演员不用拍戏也能挣钱,只要你粉丝够多,会炒作,PS都能让你成大腕。

还有一些事情,我都不能细说,说出来了都得打马赛克。

这样的环境,本来就是嘻哈文化所唾弃的拜金世界,你又怎么能希望在这样的土壤里有嘻哈文化的产生?

嘻哈是一种会戳到文化痛处的音乐,某种角度上说,是一种批评的艺术,但是现在的中国音乐制作人,又有谁敢用自己的词曲,去直戳娱乐圈庞大利益链背后的肮脏与腐烂?

没有。

没有嘻哈,意味着什么?

没有嘻哈,也并不代表着我们的文艺生活就比美国落后多少。

因为,类似嘻哈的,建立在讽刺之上的音乐艺术,我们其实也有。

它也是一种通过朗朗上口的节奏和诙谐风趣的语言,以街头表演的形式流行起来的民间艺术。

它一度很难被上流社会接受,但是当它风靡开来的时候,雅俗共赏,脍炙人口。

它的名字叫做——快板

别笑,也别小看这两个竹板之间的幽默风趣。在老北京的茶馆里,一段好的快板书,绝对是茶馆里面的亮点节目,当年老舍先生的话剧作品《茶馆》里,就采用了天津著名快板艺术家“大傻杨”的快板书。

艺术家“王凤山”表演快板书

天桥的艺人们,借由两块竹板,一段诙谐上口的串词,把社会的不公和生活的艰辛,如竹筒倒豆子一般倾诉出来,让人听完之后为之一笑的同时,还能为之一快。

文武官,有一宝,见着洋人赶快跑。

外国货,堆成山,外带贩卖鸦片烟。

最苦是,乡村里,没吃没穿逼得卖儿女。

官儿阔,百姓穷,朝中出了一个谭嗣同,

讲维新,主意高,还有那康有为和梁启超。

这件事,闹得凶,气得太后咬牙切齿直哼哼。

她要杀,她要砍,讲维新的都是要造反。

这些事,别多说,说着说着就许掉脑壳。

这样的艺术内容,比起嘻哈,真的不遑多让。

快板作为一种曾经流行在天桥和茶馆的艺术形式,现如今已经成了每年春晚必不可少的调味菜。

只是现在已经很少有年轻人去关注,在年轻人的眼里,相对于演唱会上花枝招展的明星,茶馆里的快板书,显得有些老旧和乏味。

但是后者的思想艺术和文化积淀,却是前者无论如何也望尘莫及的。

对于舶来的艺术,我们不应该一味地崇拜和屈服,更多的是要将这种优秀的艺术形式吸收容纳入我们自己的文化中。

要知道,这快板书,当年也是有洋人不远万里跑来拜师求艺的。

如果我们当年能够抓住那个机会。

说不定,现在美国中央电视台,播的最火的节目,就是《美国有快板》了。

- END -

关键词:嘻哈快板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数”说2023中国旅游

23-12-20 09:44:37文旅产业,旅游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