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正文

《村戏》:真诚地回归土地

2017-09-19 15:02:12    文汇报  参与评论()人



2016年的初夏,太行山褶皱里的“九亩半”花生地长得郁郁葱葱,导演郑大圣和《村戏》剧组在这里拍完了电影的最后几个镜头,他们从前一年的夏天过后,等了一个秋天、一个冬天,又一个春天,等来花生的熟成和电影的完成———庄稼急不得,电影也是。《村戏》的戏味浓酽,电影的醇厚回味,说到底,是“时间”酿出来的。

在勘景时跑遍了太行山,于山坳僻壤里找到一块合用的田地

电影从作家贾大山的短篇小说《村戏》《花生》《老路》 整合改编而来,郑大圣说贾大山的小说好看,“看得出作者是饿过、苦过的人,他写出了一群生动的、在土地上生活的人们”。贾大山在很短的篇幅里写出的那些角色———疯子、老路、支书,还有让铁凝念念难忘的“被抹了一脸黑的夭亡的小女孩”,他们是生长在大山大地里的农民,他们的命运和土地捆绑在一起。电影《村戏》让人动容,在于它尊重作家和作家笔下的人物,用“乡土、乡音和乡亲”再现中国乡村鲜活的“人”的痕迹,它真诚地回到乡村,回归土地。

为了电影里的九亩半花生田,郑大圣和制片人在勘景时跑遍了太行山,于山坳僻壤里找到一块合用的田地。为了请到能种花生的农家,又是一番奔波,因为种花生很考验庄稼把式,如今村子里的青壮年劳力大多进城务工,能找到还会摆弄花生的老农人,是很不容易的。

最难的是找演员。片名《村戏》很直观:风波最初因村里逢年节演老戏而起,之后引发的前情往事和纠纷不断,构成了村子里的“大戏”。电影的英译名更直接,就叫《梆子》,梆子戏盛行于太行山区,故事里的村民们唱的是梆子戏,贯穿了电影始末的配乐都是梆子曲牌。于是问题来了,要演1980年代初的农民,职业演员大抵是做不到的;土生土长的农民也不行,因为主角要唱梆子。为了“乡土乡亲乡音”俱全,意味着要从太行山的庄稼地里刨出一个剧团来。结果还真的找到这么一个民营剧团。

关键词:村戏金鸡奖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