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正文

从莫奈到德加 终身不嫁的她 活成了传奇

2017-09-27 14:40:20  来源:文艺星球    参与评论()人

任寂寞深入骨髓,笔下仍一派温情脉脉。

玛丽·卡萨特,她20岁立志成为一名画家,是莫奈、雷阿诺的红颜知己,高更盛赞她有魅力,也很有力量,与德加从师徒关系变为朋友关系,甚至上升为“绯闻女友”。

她从被鄙夷的野蛮“美国人”,到被自诩正统的欧洲艺术圈接纳,一百多年过去了,她仍然是美国乃至世界美术史上,出色的女画家之一。

她就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以描绘女子情态、母子亲情而闻名,不受世俗观念拘束、将绘画当作毕生事业的女性艺术家玛丽·卡萨特(Mary Cassatt)

1844年,卡萨特生于美国的一个富裕人家,和之前私房姐提到的莫里索一样,作为一个资深的“白富美”,从小被家人视为掌上明珠,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作为一个有钱人家的小姐,卡萨特从小就开始学习绘画。但当她与父亲说,长大后要成为一名画家时,却遭到父亲的果断拒绝。因为父亲认为,艺术不过是打发时光的小爱好,一种上流社会的情趣、品位和资本,如要靠画画吃饭,简直就是胡闹。

在那个时候的欧美社会中,男权主义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大众对从事文艺创作的女性,抱有极大的偏见。就像几十年前的中国,对戏子持有藐视的态度一样。

所以当卡萨特决定去欧洲学画的时候,父亲就说:“我宁可你死掉,也不愿意你一个人去欧洲当画家!”

这场父女之间的斗争,最终以卡萨特的胜利而告终。卡萨特的父亲,想必也是一个讲求实际的人,反正卡萨特长得不好看,脾气也不讨喜,嫁不了多好,循规蹈矩也未必能得到什么好处,实在要去当画家那就当吧。

而父亲唯一的条件就是,卡萨特得自己负担和画画相关的花销,虽然基本生活不愁,但卡萨特也因此,一直有自己赚钱的强烈愿望。

1861年,卡萨特考取了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但她并不满足这种教条式的课程。比如规定女学生不能画裸体模特,而用人体解剖课作为替代。

而且在学院学习期间,身边的男性都对包括卡萨特在内的女学生充满了轻视与成见,那种给心灵带来的内伤,丝毫不亚于校园霸凌。

但卡萨特还是默默忍受着这些委屈,坚持勤奋刻苦地学习绘画。既然改变不了环境,那就做好自己。

经过几年的磨练,卡萨特的绘画水平大大提升。此时,小小的美术学院,和当时美国有限的艺术品收藏,根本无法满足她对知识的需求,于是她开始说服她的父亲,资助她前往欧洲深造。

幸运的是,她家里足够有钱,所以在1866年,卡萨特离开美国,游历欧洲,从意大利、西班牙、鲁本斯,再到艺术家的天堂——巴黎。

她拜入学院派大师让·莱昂·杰罗姆门下,学习绘画技法,在卢浮宫里临摹大师的作品,逐渐开始崭露头角。

系统扎实的学院派绘画功底,为她之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个时期卡萨特的画风,无论是构图、色彩,都传承了学院派古典主义的传统。构图严谨、技法细腻、空间感精准、人物形象完美。她坚定不移地,向着艺术家的梦想继续前行。

在当时的法国,沙龙是艺术家们自由交流的场所,1868年,她的画开始被官方沙龙接受。从这之后的大约十年的时间里,卡萨特一直按照沙龙的偏好画画,因为那些画比较好卖。

就这样坚持着,卡萨特陆续得到了一些能靠艺术赚钱的机会。因为在美国有钱人眼里,她是一个在欧洲混艺术圈的人。而她也常常作为中介,在欧洲艺术家朋友,和美国的有钱买家之间牵线。

就在卡萨特混迹于巴黎时,爱德华·马奈的作品《草地上的午餐》新颖的作画技法,遭到了主流艺术家的嘲讽和抨击。但敢于尝试的卡萨特,却被马奈独特的风格所吸引,本身就反感沙龙艺术的她,开始尝试全新的绘画方式。

爱德华·马奈《草地上的午餐》由于1870年的普法战争,卡萨特不得不回到美国。但待的时间越长,她越发觉得美国缺少艺术氛围,这让她无法忍受。

于是战争结束后,她很快再次前往欧洲。但卡萨特的父亲,依旧反对她从事艺术行业,并表示不再为卡萨特的艺术道路提供任何帮助。失去了经济来源的卡萨特,陷入了人生的低谷,不得不自谋出路。

有人坚持自我,势要与众不同,娇憨地构筑着自己的梦;也有人选择适应大环境,做一个被社会需要的人。无论选择走哪一条道路,我们都不应该去苛责,毕竟每一个人,都有所作为的努力方向。

卡萨特是个极其聪明的画家,因为她会顺应时代潮流,来不断改变完善自己的作品风格。因为她从一开始就明白,自己不仅要做一名艺术家,更要做一名受世人喜爱的艺术家。

1874年,以德加、雷诺阿、莫奈为代表的画家,举办了“印象派”的首次画展。求知若渴的卡萨特,自然也不会错过此等盛会。

没想到,当她来到展会现场时,立即就被印象派注重色彩与光线、捕捉瞬间的内心感觉的特点所吸引住了。

这次印象派的画展,彻底改变了她的一生。“我认识到谁才是我真正的老师,我敬佩马奈、库尔贝和德加……第一次见到德加的画,是我艺术生命的转折点。”她研究马奈、模仿德加,开始摆脱学院派的古典主义严谨的画风、细腻深厚的素描,尝试用一种新的技法进行创作。

1876年,卡萨特的某幅作品在沙龙展出,而正是这一次画展,她的一幅作品,吸引了德加的注意,他对朋友说:“那是一幅纯粹的绘画,从中看到了印象派风格的精髓。”

德加赏识卡萨特的才华,将她收为自己的门徒,并邀请她参加第四次印象派画展。卡萨特也成为了唯一一个被法国印象派画家,邀请参加作品展的美国人。

卡萨特也从创作初期,表现女性的日常情态,到专注描摹母子情感,从此进入了她创作的成熟和巅峰期。

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心理,观察、记录了母子间,及家庭生活中的温馨场景。她笔下的母亲温柔真诚、简朴直率,充满了婉约的慈爱,孩子质朴天真。

画面中的造型生动、色彩丰富,洋溢着愉悦平和的亲情,和生命的光辉,天伦之乐呼之欲出。

她就像一个印象派画家那样,抓住当下、抓住瞬间、抓住本质而不是表象——这才使她成为一个重要的画家,开始创作有分量的作品。

德加欣赏卡萨特的画,也欣赏她远超其他女性的坚定强韧。他亲眼看着卡萨特,快速地成长为越来越优秀的画家,后来更是直接称赞卡萨特:“她的作品比去年更强更高贵”,“我不愿承认一个女人能画得如此之好。”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卡萨特在生活中,肯定也是一位温柔的母亲?但现实可能有点意外……

在那个女人就应该在家相夫教子的年代,卡萨特却终身未婚未育,将一生都献身给了艺术,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身体力行地为女性树立了自尊、独立的榜样。

雨果曾说过:“我前去,我前去,我并不知道要到哪里,但是我前去。”卡萨特用一生的追求,证明了其意志的坚定和对艺术的热爱。任寂寞深入骨髓,笔下仍一派温情脉脉。

从作品上或是个性上说,卡萨特简直是德加的女性翻版,甚至连人生轨迹也相呼应和,他们同样活到八十多岁,从20世纪开始名声大振,同样终身未婚等等。

虽然终身未婚,但卡萨特还是幸福的,塞尚、莫奈、雷诺阿等印象派主将,都视卡萨特为知己。毕竟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如今幸福有了更多的形式,允许人们比以前多一个选择,多一种活法。即使没有走进婚姻,也并不一定是件坏事。

毕竟一辈子那么长,当然要过自己想要的人生。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