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正文

怀旧泛黄的老香港

2017-10-13 08:56:05    澎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1922年建造的蓝屋是湾仔最著名的老建筑之一。

民间非盈利机构圣雅各福群会目前负责蓝屋的活化。工作人员Suki告诉我,活化后的蓝屋会有一家由街坊开的甜品店和素食餐厅,也会定期举办由社区居民当导游的导赏团。“以前的湾仔,每家小店都是街坊开的,每个人都认得每个人。后来这一区发展了,房租变得很贵,许多店不得不关闭。记得附近有家开了30多年的车仔面,租金从3万元涨到6万再到10万,老伯说再也做不起了。”Suki又指给我看蓝屋的木头楼梯。楼梯是后来新修的,不过其中有三级是原来的老楼梯,上面还留有当时的居民标识给倒夜香的人看的标记。

圣雅各福群会在蓝屋的底楼开设了一间香港故事馆。有街坊搬走前,总会到这里捐些旧物,也算是保留一点民间历史。这个博物馆小小的就像人家的客厅,每一件东西都有一段朴素的来历。譬如利东街上飞鹏泥水工会的两张木头长凳,或是冰箱出现前那种流行过的带纱橱的方桌……随意拿起书架上的一本书,名字竟叫《少林内功秘传》。忽地想起,酒店里那打着太极推手的小瓷人,莫非就是林祖?

林祖开的武馆面向景星街,1960年代儿子林镇显继承后改为医馆。如今林镇显已去世,主理医馆的是他太太陆丽燕师傅。我在湾仔上班的朋友Jasmine曾说,这医馆很是神秘,她几乎每天打这儿经过,从来没见它开过门。晌午烈日下果然铁门牢牢拉起,大门倒是留一条缝,望进去只见到厅里挂着一枚“一代宗师”的牌匾。据说医馆只做熟客生意,是啊,曾经的社区斗转星移,如今又有多少年轻人愿意抱着医治而不是参观的目的,走进这座医馆呢?

据香港发展局文物保育网站上显示的资料,香港目前列入计划的历史建筑活化项目共有14个。自2008年以来,香港就积极推行“古迹活化”的概念,把历史建筑在保留原本风貌的基础上翻新再利用,赋予建筑物可持续的新用途,为社区和市民带来最大的效益。活化工程让许多香港人从此找到了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但同时也有不少批评的声音。譬如同在湾仔的和昌大押的活化就曾经引来学者批评,认为只保留了建筑的外观,里面却被拆个一干二净。同样,蓝屋以及附近利东街的项目也引来民间的一些质疑,认为如果只是一味迁走社区的商户和居民,留下的历史建筑再光鲜也不过是一具空壳,须知老社区最珍贵的不仅是旧建筑,那些保存多年的民间文化与人情味也同样值得保护。那天我读到林夕在一本杂志上的专栏,他说听说翻修后的利东街被命名为囍欢里,这个名字真不伦不类,为什么不叫香港人叫惯的喜帖街呢?



天星小轮怀旧味十足,过海的费用也很便宜。

上环西港城中的店家也有相似困惑。建于1906年的西港城是香港现存最古老的街市建筑物,经过重新修葺后改为传统行业及工艺品购物中心。二楼的布匹专卖店大多是从附近迁拆的花布街搬迁而来的。108号的利来呢绒行开业于1952年,是其中历史最长的一家。掌柜陈申已经73岁,每日10点开门,18点收市,风吹雨打,年中无休。他说彼时利来在花布街的店面足足是现在三倍大,雇有20多个伙计。客人买好布,就直接到隔壁几步的裁缝店去做衣服,一条街熙熙攘攘很是热闹。如今生意虽大不如前,但他既不喜打牌搓麻也不懂得其他营生,一半固执一半无奈地守着这店面,与其说做买卖,不如说是心灵寄托。其他与他一起搬迁来的17家布匹店,也各有各的尴尬。

也许“衣食住行”中,人们在口腹之欲上比较恋旧,因此比起门可罗雀的老布店,铜锣湾信记避风塘餐厅算是一次对历史的成功复刻。

我们搭叮叮车自湾仔出发。放学的小童、金发碧眼的游客、手提杂货的妇人,都在一个车厢里随车行摇来摆去。几乎四分之一的时间用来等红灯,又有四分之一的时间用来停靠站台,这是通往一顿怀旧晚餐该有的节奏,像地铁尚未建起的时候,像还没有智能手机,人人在车上只能看窗外风景的时候。之后沿着铜锣湾海边走到避风塘,跳上早已备好的小艇,小艇稍稍开离岸边,仍泊在避风塘的风平浪静中。



在没有什么夜间娱乐的时代,香港人最期待的就是到铜锣湾避风塘吃一顿宵夜。

让我们回到1980年代的铜锣湾,那时没有太多夜间娱乐活动,人们最值得期待的莫过于在铜锣湾避风塘吃一顿海鲜宵夜。入夜后的海湾灯火通明,穿唐装衫裤的艇妹摇橹不停,忙着接送游客往来于海鲜艇、酒吧艇及歌艇之间。当时热闹非凡的海湾后来因为环境等问题而日渐式微,船上的厨师们也被岸上餐厅纷纷挖角。到了1990年代,政府明令禁止了这片区域的任何商业活动,从此铜锣湾避风塘繁华的水上夜市一去不返。

张少琴从那个年代成长而来,她觉得这些船坞餐厅是老香港人共有记忆的一部分,不该说没有就没有。经过几年的努力,她向政府申请到了执照,订做了十艘小艇,开了这家水上餐厅。信记刚开的那半年,许多香港人带着全家来吃,寻找昔日避风塘的一点况味。

菜色仍是30多年前避风塘流行的那些:炒蟹、烧鸭河粉、韭菜花、艇仔粥。大厨梁开来自蛋家,自小在避风塘艇上长大。小时候跟着兄长在艇上帮工,经历了避风塘由兴至衰的整个过程。之后上岸生活,当大厨、创业失败、改行……不料人生到了快知天命的时候,兜兜转转又回到了避风塘。

夜色已沉,铜锣湾的海边仍有游客聚集。维港的夜色璀璨如新,仿佛永不打烊。到此一游的人,很少会去在意这座城市的往事,但这些历史的颜色终究是溶在了城市的蓝图里,去滋养那些尚未来到的明天。


关键词:香港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