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艺术 > 正文

女性艺术家为何主动拒绝女性主体意识?(1)

2016-01-29 09:10:44  时代批评 郝青松    参与评论()人

1971年的美国《艺术新闻》第一期刊登了艺术史家琳达•诺克林的文章《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这成为女性艺术研究的一个关键事件,女性主义首次在艺术史领域发起对父权的挑战。她质疑传统艺术史书写的合法性,希望恢复女性艺术家的主体性,从而将女性主义的吁求带入了艺术领域。可以认为,女性艺术是女性主义在艺术领域的具体实践。之于中国,女性主义和女性艺术至今都是未竟而艰难的事业。

女性主义和女性艺术关于恢复女性主体性的主张,一直都很明确,但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又乱象丛生。20世纪90年代初,女性艺术一度在女性主义思潮的推动下如火如荼,涌现出一些优秀的女性艺术家。但在消费主义的巨浪面前,一切真理都归于物质主义的虚无,极大地异化了女性艺术的前卫精神。女性艺术重新陷入到主体虚无的历史中去了。

根本问题还在于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混搭和复杂性。前现代、伪现代、后现代并行中国,主体性就这样不自觉迷失在魔幻现实主义的雾霾中。

王宝菊 《高跟鞋》 陶瓷 20×24cm×8 (2012年)

王宝菊 《高跟鞋》 陶瓷 20×24cm×8 (2012年)

就女性艺术现状而言,本来出于对父权历史结构的抗争,但在现实中先自行撕裂了。首先是,绝大多数女性艺术家不愿把自己限定在女性主义的艺术创作中,不愿太多提及自己的女性身份。其次,女性艺术批评家大多非常激烈地强调女性的独立与抗争,以至不会顾及世界的平衡关系。再次,男性艺术家在形式正义的律令下不愿再触及女性议题,或是在女性艺术的主体虚无中重新把女性置于消费与审美的观看对象。

为什么诺克琳提出“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的质疑多年之后,今天绝大多数中国女性艺术家依然会主动拒绝显明自己的女性主体意识?很多女性艺术家认为,她们从来没有在艺术中想过女性身份的问题,艺术就是艺术,为什么要特别提出女性艺术?所以她们的艺术作品与男性艺术家的作品没有性别意识区分,而只考虑其他的艺术问题。但问题恰恰在于,女性艺术已是后现代以来当代艺术中的应有之义。如果作为一位当代女性艺术家,在艺术思考中没有过关于女性身份意识的内容,无论如何说不过去。那可能意味着艺术与思想结构的不完善,也就可能意味着艺术创作的向度值得质疑。并不是说所有的女性艺术家都要创作女性主义的艺术,但是未经过女性主义洗礼和反思,足以反映其当代艺术理论视野的有限,即便在其他领域创作,也可以想见其思想的限度。从现代艺术转向当代艺术,一个很关键的面向是转向了社会领域,由此当代艺术某种程度上可以等同于文化政治,女性艺术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领域。但是目前而言,大多数女性艺术家的思考还未触及到文化政治和女性艺术的内容,不能说不是一种悲哀。

王宝菊 《这是一本书 圣经、刀 》29×10.7×4.2cm (2012年)

王宝菊 《这是一本书 圣经、刀 》29×10.7×4.2cm (2012年)

也有的女性艺术家认为,我们在生活中感受不到性别不平等,我们不要那些权力,很享受权力都交给男性的生活。20世纪后半叶的政治生态,制造出一种男女平等的假象。90年代以来的消费主义也助长了以女性消费为噱头的性别虚荣,很多女性真的就自以为已经实现了性别共产主义的乌托邦。如果从写字楼和专卖店走到城乡结合部的代工工厂和乡村留守妇女的家里,就会发现一个真实的中国。那里有无数生产流水线上流失的青春,《盲山》电影中被拐卖以至绝望的人生。面对那些实实在在的血汗和泪水,骄横而意淫的性别平等宣言的头颅只有低头谦卑和忏悔的权利。没有启蒙洗礼的中国,还处在未完成的现代性的社会阶段,真正的性别平等依然未竟,女性艺术自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绝不是事不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