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艺术 > 正文

赖少其:身体成为牢笼,心灵终于自由(1)

2016-02-01 09:20:30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黄山之春》 20世纪90年代

《黄山之春》 20世纪90年代

 《木石魂》(绝笔) 2000年

《木石魂》(绝笔) 2000年

◎王亚楠

过多理性的思虑、技法的执著,过多于古于今、于中于西落脚的局限,对于画家都是一种束缚。只有冲破这些条条框框,进入无法而法的浑然,方可达到至法与大化的境界。

如果不是因为同情和保护贺子珍而开罪江青,赖少其或许会久居沪上,在上海中国画院的核心队伍里,沿袭海派一脉的绘画趣味;如果不是因为退休后广州故土的盛情相邀,赖少其或许会在江淮大地继续创作枯笔焦墨的大黄山;如果不是因为晚年帕金森综合征导致的行动不便,言语不能,赖少其或许画不出震惊美术界的“八十后作”。“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确,正是人生的种种曲折、变数、灾难与病痛,才造就了赖少其艺术的集大成。若没有晚年的两次变法,赖少其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或许又是另当别论的。

1986年(丙寅年),赖少其卸任后阖家乔迁广州,一改此前在安徽时期以简淡焦墨绘黄山的浑厚雄健,转而开始画热带滨海之山清水明,用西方印象派的光影变幻,对中国画的传统笔墨加以创新。赖少其为何要在这一年着手变法,变法的内容和方向又如何?赖少其曾专门著文给予表述。关于变法的原因,赖少其在文中称:“我原在安徽工作,那里有黄山,我以画黄山为主。广州没有黄山,但也是革命名城,风光秀丽,五彩缤纷,有著名的‘岭南画派’,又是改革开放的龙头。地处热带滨海,渔产与花卉是美术的主要品种,不画是可惜的。”关于变法的方式,则言明“在中国画基础上更多地吸收西画。为了使人耳目一新,多用‘方形’构图。既便利于发挥中国画的特长,也便于吸收西画技法。”可见,画眼前之景是变法的初衷,中西融合是变法的手段。

早在20世纪30年代赖少其就读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时,对于印象派的青睐,就已在心中孕育和萌发。1932年,赖少其考入该校西画科,这时候的广州美专正值盛期,赖少其很早就打下了素描与油画基础,懂得写生的技巧,也懂得印象派对于瞬间光影的捕捉。而他对印象派的偏爱,在后来60年代“新徽派版画”的创作中,从西画色彩的使用上可见一斑。

1985年,法籍画家吕霞光送给赖少其一本《印象主义绘画》。翻阅张张作品后,他感受到了自然光变化的玄妙,且画面中的氤氲之感与点点笔触竟颇似宋代米芾“米氏云山”的朦胧和清初龚贤“黑龚”的润泽。赖少其大为欢喜,于是他开始尝试以陈老莲的写生法结合印象派的色彩感来画花卉,自觉妙趣横生。此后又在山水画创作中追求这种效果。一年后,赖少其南迁故土,印象派对于色彩和光影的捕捉更加适合表现南国大地的蒸腾与润秀。因此,他在敷色上借鉴了印象派的绘画技巧和材料,于宣纸之上直接挥洒西画颜料,强化了色彩的质感,而在用笔上则保留了之前焦笔渴墨的勾勒皴擦。从此,单一的水墨黑白变成了色墨并重,赖少其开始以色彩的冷暖来代替水墨晕染以表现光色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