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艺术 > 正文

建筑界哈姆雷特式提问:当美学遇上实用性怎么选(1)

2016-04-06 09:02:21  文汇报    参与评论()人

2012年,哈迪德为日本东京奥运会主体育场所作的设计方案。(均资料图片)

2012年,哈迪德为日本东京奥运会主体育场所作的设计方案。(均资料图片)

哈迪德的作品“梅斯纳尔山博物馆”,是一座楔在山体内部的博物馆,巨大的瞭望窗既是人的姿态,也是地形的姿态。

哈迪德的作品“梅斯纳尔山博物馆”,是一座楔在山体内部的博物馆,巨大的瞭望窗既是人的姿态,也是地形的姿态。

■本报记者 周敏娴

扎哈·哈迪德的去世无疑是在建筑界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巨石,据记者统计,仅仅与建筑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就有20余家在4月1日第一时间发布了相关消息,还不包括一些文化类公众号的推送。诚然,这位阿拉伯裔女性建筑师的一生极具争议性,且相比她为世界留下的那些超现实美学作品,有更多的梦只能被永远留在图纸上~~~压在哈迪德身上的争议,除了狭隘的“性别”“种族”之外,更多的是“建筑应该更实用还是更美”这样的争论。

建筑学专家,中科院院士郑时龄告诉记者,私底下,建筑学界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派别之分,哈迪德显然属于后者。她素来以“反对直角”、追求建筑空间的融合和流动闻名。“不太注重工艺、结构”“作品造价昂贵”“美观胜过实用”,都是世人贴在哈迪德身上的标签。但没有一个人会否认哈迪德创造的“美”。

哈迪德有属于她自己的美学,从她的作品就可以窥见。她从不追求和谐,“如果建筑的周围是一堆垃圾,难道我也要为了和谐去效仿它吗?”个性张扬的哈迪德说。她的合伙人帕特里克·舒马赫曾经评价,“她是个天才,手上的功夫尤其厉害。她画的效果图总是那么美,从来没有多余的线条,那么利落果断,就像是中国的书法”。

1993年,让41岁的哈迪德摆脱“paperartist”(纸上建筑师)头衔的作品~~~为德国莱茵河畔魏尔镇设计的一座消防站,通过营造建筑物与地面若即若离的状态,使消防站产生一种海市蜃楼的视觉效果。这个作品传递出的充满幻想和超现实主义风格在设计界引起轰动,也让她成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对此,这个“大器晚成”的建筑师自豪地说:“时间,证明了我的耐心,我的作品,打破了人们对建筑固有的成见。”

然而,这种美学在现实中却往往要屈服于“实用性”,哈迪德充满超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并不能让所有人买账。1994年,在费尽心力获得英国威尔士卡的夫湾歌剧院竞图方案一等奖后,由于当地人的强烈反对,哈迪德的方案最终被推翻。哈迪德承认,这次挫败给她的打击很大。21年后,2015年,东京奥运会主场馆方案的夭折让哈迪德再次面对同20年前如出一辙的诘难。日本方面对于驳回哈迪德方案的解释一栏赫然写着:该方案造价高昂、破坏了原有的历史景观。就连哈迪德2010年在广州设计建造的歌剧院,也一度被指为“烧钱的形象工程”……

“要美观还是要实用?”这在建筑界可以称得上是哈姆雷特式的疑问。听过一个有趣的例子:在美国建筑师弗兰克·盖里设计的千禧公园建造之初,芝加哥的出租车司机逢人就说,“这个白痴建筑浪费了纳税人的钱。”“有这些钱还不如多建造一所医院或学校”……但是这一切抱怨在公园开园那一晚烟消云散~~~从那天起,出租车司机会改口问乘客,“你还没去过千禧公园吗?那真是太棒了”。毋庸置疑,这是美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