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中华艺术 > 正文

培根的作品中为什么总有个“框”?

保存图片 2016-08-12 09:08:22  泰特利物浦美术馆    参与评论()人
培根的作品中为什么总有个“框”?
上一张下一张
约翰•迪肯 John Deakin - Portrait of Francis Bacon
图集详情: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909-1992)是20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在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中,经常有依稀可见的立方体或椭圆形的框架围绕着画面主体,为作品添加了更鬼魅与戏剧性的成分。

20世纪30年代,培根在作品中加入了“框”的元素。“框”是培根作品中的一种独特的语言,就像看不见的房间,将人物与周边的场景分隔。

画中人物通常都摆出信仰缺失或性格扭曲的姿态,而这些框架突出了人物的复杂情感,具化了人物可感受却不可见的强烈心理状态。他们好像被关在一个透明的密闭空间,生动演绎哲学家尼采在《悲剧的诞生》(The Birth of Tragedy)中描绘的场景,这也是培根最爱的书籍之一。

创造这类主题后,培根先后采用多种方式对其试验。经过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初试后,在60年代末至80年代的作品中,画框变成了一种更复杂的戏剧性空间。

1967年的这幅《Triptych Inspired by T.S. Eliot‘s ’Sweeney Agonistes‘》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作品。

2016年5月,泰特利物浦即将迎来展览《弗朗西斯·培根:看不见的房间》,这将是英国北部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培根展览。

展览用约30幅油画作品和一些从未公开的手绘作品、文件,来让大众重新解读这位伟大的英国现代艺术大师,以时间轴的形式展现了培根作品中“框”的发展历程。

展览时间:2016.05.18-2016.09.18

展览地点:泰特利物浦美术馆

关键词: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