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中华艺术 > 正文

大师展怎么展大师?这是一个问题(1)

2016-10-26 09:11:00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搅拌场》 让·杜布菲 1973

《搅拌场》 让·杜布菲 1973

《法国风格绘画Ⅱ》 马歇尔·雷斯 1966

《法国风格绘画Ⅱ》 马歇尔·雷斯 1966

《威尼斯女人Ⅴ》 贾科梅蒂 1956

《威尼斯女人Ⅴ》 贾科梅蒂 1956

◎刘婷

展览:蓬皮杜现代大师艺术展

时间:2016年10月7日至2017年1月15日

地点:上海展览中心西二馆

一到上海就直奔上海展览中心,因为这里刚开幕了“蓬皮杜现代艺术大师展”。上海展览中心建成于1955年,原名“中苏友好大厦”,是50年代上海市建造的首座大型建筑,与北京展览馆一样同属俄罗斯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当天看完展览之后百感交集,因为作品给我太多惊喜。大师展之所以是大师展,是因为他们的艺术成就已经盖棺定论,都被写进美术史了,作为一个后人,只能是读着美术史,看着一幅幅熟悉的作品由印刷品转为原作的那种清晰和了然。所以不想谈作品,而是聊一聊展览中的一些细枝末节。

不得不说,策展和布展确实是一门学问,因为同样的作品以不同方式的呈现,是会对作品有加分或者减分的。

先说总体感受,一进门就有一排作品出现在面前,整个展览分为七八排,每排并列放置着大约十件作品,同一排的作品间会有空隙,透过空隙可以窥到后面好几排的作品。这样的结构并没有先睹为快的快感,有时候后几排精彩的作品会喧宾夺主,让人忽略了面前的这件作品。

展览参观过半的时候,回头看到每面背景墙的背面竟然都有一句艺术家所说的话,有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也有对作品的阐释。或许是展览场地空间所限,无法将艺术家的语句与作品并置,然而这样的布局给参观展览的观众带来了不小的困难,由于每排作品至少有十件左右,而作品与作品间的空隙不足以穿过一个人,这就导致了我们需要看完一整排作品之后才能绕到作品的背面看艺术家的自述或对作品的描述,这种设计说是让观众们一脸懵圈也不为过。

从策展概念上来看,“碑林”和“里程碑”式的展示方式听起来超酷,可是看上去却有一种进入到了某艺博会的即视感。作品“多”且看展“挤”——在观众多的时候人和人之间无法轻松地避过对方;而如果有人要用专业器材拍照的时候,周围的观众得躲在稍远的地方以避免拍摄的人镜头里有太多作品以外的东西。

再说环境,由于作品背景墙全是清一色的白色,整体看起来很统一。但是并不是每幅作品都适合在白色背景下展示,有些不那么现代的作品在白色背景墙的衬托下就显得非常单薄。但是白色的环境色对于设计展倒是非常适合,因为现在的设计展更多的是强调设计产品的概念,从设计效果图来看,几乎都是白色的背景。而对于油画,尤其是以20世纪的油画作品为主的展览,统一的白色背景或许并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但前文所述作品背后艺术家说的话则是被刻在红黄蓝绿色的底色上,是有很深刻的意义的。因为位于今天巴黎的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最著名的特征就是外露的钢骨结构以及复杂的管线,而这些管线被鲜艳的颜色所强调,且颜色的运用恰与本次展览所用的颜色一致——空调管路是蓝色、水管是绿色、电力管路是黄色、自动扶梯是红色。

关键词:蓬皮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