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中华艺术 > 正文

何不再问:双年展何以纷至沓来?(2)

2016-11-21 16:46:00    东方早报  参与评论()人

仅仅相隔两天,两个双年展在北京和上海分别开幕。而在中国,乃至全球各地,更多双/三年展正在发生。在黄河与沙漠之间,首届银川双年展正在年轻的银川当代美术馆举行;在西湖之畔,以杭州地缘特色为基础的纤维艺术三年展在浙江美术馆持续;以“当下档案.未来系谱:双年展新语”为主题的台北双年展反思美术馆的地位和角色;以“镜子地图集”为主题的新加坡双年展则着眼于亚洲地域的民众所共享的复杂社会、政治、地理和历史关系;在韩国,光州双年展、釜山双年展和首尔媒体双年展于9月初同时开幕;在日本,三年一度的濑户内国际艺术节刚刚落幕,茨城县北艺术祭和埼玉三年展也正试图通过艺术的力量重新激发当地城市活力;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依然在持续,在这里,观众可以看到建筑师冲向一个又一个“前线”,试图用空间营造去应对所有灾难;在巴西政局翻云覆雨之际,圣保罗双年展的参展艺术家也以各自方式回应主题“不稳定的现实”;在土耳其,第三届伊斯坦布尔设计双年展开始反思设计对于弱势群体的忽视;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双年展试图利用让·热内的《阳台》作为楔子,打开一个革命和反革命、现实和虚幻的争论空间。甚至在百慕大三角洲,也有一个双年展正在举行,第12届百慕大双年展以“这是关于现在:当下的记忆”为主题,探讨全球交流时代的信息、物质和时间的超饱和状态。

“双/三年展是过去20年来发展速度最快的一种形式,也是决定当代艺术形式、趋势的重要力量。”国际双年展协会主席、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馆长李龙雨在接受《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专访时表示,“全世界目前有280个双/三年展。中国是拥有双/三年展数量最多的国家,有13个,接下去是韩国,11个,日本有10个。这三个国家加在一起是34个,全部是在1990年代以后诞生的。”

德国艺术史学家汉斯·贝尔廷(HansBelting)参与编辑的《全球当代与新艺术世界的崛起》收录了“全球双/三年展”的发展列表,清晰显示出过去20年间周期性展览的井喷状态。然而,鉴于双/三年展的发展过于迅猛,全球的双/三年展不断地诞生与消亡,也许任何一则报告都无法做到完整即时的呈现。

伴随着双年展的迅猛发展,人们也不断对于其制度和现状提出问题,同质化、商业化、学术化与大众化、全球化与本地化……以及,也许是最根本的,我们需要这么多双年展吗?

也许,通过对国际双年展的历史背景进行考察,加上双年展相关人士的意见,有助于我们对身边的双年展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事实上,当下双年展所面临的诸种问题,与当代艺术,乃至当今时代,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共通性。


全球与本地

双年展的滥觞和全球化的进程休戚相关,双年展的发展也见证了当代艺术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与此同时,每一个双年展的诞生,也归因于其主办国家、城市的意愿。

例如,1895年的首届威尼斯双年展,而今被视为双年展的先驱,其诞生差不多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博览会是同一个时期,其理念也与后两者相近,即展现参与国家的文化艺术实力。与此同时,威尼斯双年展的创立,也体现了意大利当时试图超越法国在艺术领域执掌发言权的野心。而在水城的此项展览,也继承体现了威尼斯人一贯的务实的生意态度。卡塞尔文献展创立于1955年,体现了德国重建的文化雄心,与此同时,诞生于冷战时期的文献展,不可避免地有一种独特的政治嗅觉。1973年诞生的悉尼双年展,有史以来第一次将艺术重心移出欧美地区,汇集了亚太地区10多个国家的30多位艺术家的创作。1984年诞生的哈瓦那双年展,由共产主义背景的古巴政府筹办,是第一个旨在呈现第三世界艺术家作品的双年展。

关键词:双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