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中华艺术 > 正文

何不再问:双年展何以纷至沓来?(4)

2016-11-21 16:46:00    东方早报  参与评论()人

实际上,同质化的问题,不仅是双年展的问题,同样也是城市的问题。鲍里斯·格罗伊斯(BorisGroys)在2002年圣保罗双年展期间发表《旅游复制年代的城市》,提出今日的世界城市已经变得均质化:“城市不再是等待着游客的来临——它们也开始加入全球的流动,在全球范围内复制自己,并向各个方向延伸出去。”这一说法,也体现了双年展和城市之间的彼此影响、彼此依赖的关系。

商业化问题

当代艺术另一个饱受诟病的问题就是它和资本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双年展也同样如此。这是艺术生产当中结构性的问题。

例如,在所谓“全球/新自由资本主义”的环境下,各国大量缩减美术馆的预算,另一方面,私立美术馆崛起成为艺术界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与此同时,还有私人基金会、画廊、拍卖行等机构。当来自政府的资金越来越少,美术馆和双年展不得不转而寻求其他方面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当艺术家被选入参加双年展,其作品价值也会因而提升,这就使得相关利益机构很乐意参与其中。

与此同时,尽管我们不能直接在双年展上购买作品,但是,某些双年展的参展作品可能在之后由主办机构收藏,而由于资本的介入,很多艺术品在参展之后也能迅速流向市场。

论及双年展与商业化问题,威尼斯双年展首当其冲常常成为众矢之的。每一届威尼斯双年展举办之时,很多参展艺术家的作品马上会在紧随其后的巴塞尔艺博会上出现。即便在双年展举办的现场,资本的痕迹也无处不在,2015年的策展人奥奎·恩威佐甚至需要演员在主舞台上朗诵《资本论》以驱散商业化的阴云。

实际上,首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为新艺术寻求市场。威尼斯双年展的业务部专门负责协助艺术家寻找客户资源并销售展品,作品一旦成交,组织方收取10%的佣金。这个部门直到1968年才被取消,当时左翼知识分子控诉双年展力挺资产阶级商业文化,并试图占领主展场绿园城堡。此后,双年展禁止交易的条文延续下来,但资本的力量却又逐渐回到它们曾经盘踞的领域。

1993年,德国艺术家汉斯·哈克(Hans Haache)发表了《共渡乐》,描述威尼斯双年展政商与艺术结合的历史景象,诙谐地陈述了这个观光胜地,如何配合展览的需要而促进生意兴隆。

“商人和业界人士,艺术品买主和行政人员、新闻记者,大家蜂拥到这个岛上,来窥探知识的力量,来制造舆论,当然,还有建立和维持友谊与商务关系。这非比寻常,尊贵的威尼斯显示出拉皮条的才能,使艺术与金钱联姻,刺激财团组织者,在此地作出生意与休闲的较量。他们在有臭味的威尼斯度完假,就将赶到巴塞尔进行实际上的硬性推销。”

国内的双年展相对而言没有这么发达的私人赞助,不过依然会受到资金问题困扰。

“一些赞助方的要求非常直接,他就说,你要根据我们的产品,定制艺术作品,然后作为双年展的开展作品来呈现。对于这样的要求,我们都是拒绝的。也是因为这样的拒绝,我们得不到大额赞助,但是也能保持双年展的独立性。”上海双年展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览部主管项笠苹向媒体倾诉了筹措资金的经历,“在这过程中,我们也积累了很多长期支持我们,并且不求任何回报的赞助商。也有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国家艺术基金会,以及上海对外交流协会等的长期支持。”

2012年,上海双年展首次进驻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时候,就曾经与汽车品牌DS合作,在主场馆大厅的醒目位置,艺术家以其经典车型为蓝本创作了艺术作品。

关键词:双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