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戏剧 > 正文

《青蛙》:穿过雾霾看“青蛙”领略这世界的荒诞(1)

2016-01-06 09:08:37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青蛙》:穿过雾霾看“青蛙”领略这世界的荒诞

青蛙》:穿过雾霾看“青蛙”领略这世界的荒诞

 ◎奚牧凉

关键词:戏剧《青蛙》

中国国家话剧院新近上演的《青蛙》,其实剧本2005年著名剧作家过士行先生就已完成初稿。虽然对过士行先生稍有了解便会知晓他剧作中常见荒诞感,但《青蛙》还是与他著名的《鸟人》、《厕所》,哪怕是最近登上舞台的《五百克》(公演易名为《暴风雪》)、《大清专列》(公演易名为《帝国专列》)不尽相同。后面这些作品堪比迪伦马特式的荒诞,但过先生至少还有头有尾地讲述着仿似现实的故事,只不过在细节或剧情主线融入黑色幽默的荒诞感,而《青蛙》干脆与《等待戈多》类同,只存在“两人等待戈多/两人理发”式的故事背景,不存在起承转合、前因后果,甚至比“重复结构”的《等待戈多》更进一步,干脆“重复内容”,真正“荒诞派戏剧”了。

对荒诞派戏剧的解读甚至审美,素来不易。贝克特一代戏剧家希图打破单向度的戏剧建构模式,为戏剧提供多向度的含义可能,简言之,剧本“话里有话”,不同人眼中又有不同的“话里有话”。所以由此而论,一旦将对这类作品的评析从脑中落到纸上,竹篮打水就差不离了。正如为了方便传播,《青蛙》此次一起始便被贴上“环保议题”的标签——这确实不假,剧中的海滨理发店最终被越升越高的海平面淹没,剧中人也每每提到海豹捕杀、DDT、印尼海啸……十年后穿越雾霾来剧场看《青蛙》,确实会惊叹过先生当年就对环保有如此洞见——但剧中人旁逸斜出、东拉西扯的对白扑面而来,观众心中的五味杂陈,恐怕远比环保问题复杂。

《青蛙》的创作灵感之一是日本著名诗人小林一茶的俳句《观斗蛙》,《青蛙》也有引用:“瘦青蛙,别输掉,这里有我一茶。青蛙悠然见南山。蝴蝶飞远,从不企望这人间。像人一样,棚里的蚕也午睡了。黄昏月升时,田螺在锅里啼泣。月夜里,蚌吐泥……”这诗句如同偈语,《青蛙》与其异曲同工,似乎并未点明什么,又似乎引人悟出什么。我个人的感受是,俳句有种淡淡的萧索、落寞、怅然,仿佛一声对世界的轻叹——而这,也正是《青蛙》给我的感受。过先生从环保议题切入,笔锋却绝未止于环保,正如剧中很长篇幅是理发师和理发者在讨论哪种头型更为合适,这一幕立刻引人联想到为了派遣等待戈多时的烦闷,弗拉基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来回尝试各种“打发时间”的办法。《等待戈多》等一系列荒诞派戏剧的主旨之一就是毫无意义、“毫无办法”。人类折腾了几千年,智慧进阶至造出原子弹,最后却竟拿它夷平城市。

《青蛙》全剧一开篇就有言,“很多女人不愿意生孩子,很多农民不愿意种地,很多和尚看电视,很多孩子吸毒”,如此四件违反常理之事,不也有种“折腾个啥”的无意义的荒诞?过先生对于环保的洞见很是犀利:譬如人类发明汽车,节省了出行时间,汽车却又排出尾气,把人类的寿命缩短——环保议题,就是人类21世纪活生生的《等待戈多》,就是21世纪最现实的无意义的荒诞。当然,过先生毕竟和贝克特等人还有不同,他的文字擅长用幽默包藏沉重,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他也能接触到更为丰富的素材,所以《青蛙》能比《等待戈多》旁征博引,机锋频出,两位流浪汉只能苦守一棵枯树,理发店里的两人已经在探讨腿上长的海蛎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