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戏剧 > 正文

《茶馆》曾被批缺乏阶级观点 导演焦菊隐被撤职

2016-01-08 09:56:23  北京晚报    参与评论()人

  为纪念焦菊隐诞辰110周年,2015年岁末,北京人艺复排演出话剧《茶馆》。

《茶馆》首演于1958年,1963年再度演出,两轮演出102场。“文革”前《茶馆》的演出“虽然连连客满,但它的地位岌岌可危……”

1957年12月2日,北京人艺205会议室,老舍先生向全体演员读他的新作《茶馆》。读完剧本后,演员开始申请角色。由此,《茶馆》的体验生活和排练开始。《茶馆》的导演是焦菊隐和夏淳。刚刚在反右运动中被“保护过关”的焦菊隐,在一篇手稿中形容《茶馆》第一幕是“一篇不朽的巨作”。称赞老舍“在短短十分钟的戏里,同时刻画了几十个浮出纸面的活生生人物”。

1958年3月29日,《茶馆》首演,在观众叫好声中,各种非议也接踵而来。《读书》杂志刊登署名文章:《评老舍的茶馆》。文章认为“全剧缺乏阶级观点,有浓厚的阶级调和色彩……究竟有多大的现实教育意义?!”

1957年7月10日,文化部一位副部长来到北京人艺,在剧院党组扩大会上谈“关于剧院艺术创作的倾向问题”。批评剧院领导在组织创作和演出中“不是政治挂帅而是专家挂帅”,“不大注意政治,不大注意内容,有点过多地追求形式。”他说:“《茶馆》第一幕为什么搞的那么红火热闹?第二幕逮学生为什么不让群众多一些并显示出反抗的力量?”他提出:“一个剧院的风格首先是政治风格,其次才是艺术风格。离开了政治风格讲艺术风格就要犯错误”, “焦菊隐的斯坦尼是资产阶级的……”《茶馆》的演出被迫停止。1957年9月12日,周恩来总理来看话剧《红旗飘飘》。提到《茶馆》时,他对于是之等人说了一句话:“《茶馆》改一改还可以演嘛。”

1963年元月,北京人艺准备重排《茶馆》。有一个下午,焦菊隐专门排“三个老头撒纸钱”这个片段。于是之回忆那天焦菊隐排戏的情景:“戏,是熟戏了,不仅排过,而且早已演过。这天下午,先是我们又演了两遍,他只是看。演过了,就等着听他的意见。我记得他只提了一个意见:叫我们把许多重要的台词都直接说给观众。他说:你们试试。我们就试着做起来:

王利发:改良啊!改良!一辈子没忘了改良,老怕落在人家后头。卖茶不行啊,开公寓。公寓没啦,添评书。评书也不叫座呀,好,我不怕丢人,想添女招待!人总得活下去!……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凭什么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常四爷:老朋友,一个个的不是饿死就是叫人家杀了。我呀,就是有眼泪,也哭不出来喽!……我爱咱们的国呀!可谁爱我呀?……秦仲义:四爷,让咱们祭奠祭奠自己,你把纸钱撒起来,算咱们三个老头子的吧。

于是之回忆:“这么一个轻微的调整,竟引起我们极大的激动。非但没有因为彼此间交流的减少而丢掉了真实,相反,倒觉得我们的感情仿佛都能够更自由地抒发起来……”

1963年《茶馆》演出时,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在上海发表了“题材决定论”。提出只有写社会主义的社会生活才是社会主义的文艺等论调。北京人艺奉命修改《茶馆》。焦菊隐对演员说:“加的红线都是为了提高戏的思想性。要搞好红线,才能压住那些表现旧的、要否定的生活的戏”。于是之后来曾这样形容加了红线的《茶馆》:“煞是热闹,就是总有点‘活报’的味道。仿佛看老舍的《茶馆》是彩色片,放到这一段就变成新闻片了,还是黑白的……”

1963年4月2日和4月5日,老舍接连看了《茶馆》的连排和彩排,但他没有去后台,也没有和演员说一句话。4月7日,《茶馆》在人民剧场公演。在全国都在演《霓虹灯下的哨兵》、《夺印》等现代戏的高潮中,北京人艺的《茶馆》显得非常不合时宜。7月7日,周恩来总理来看《茶馆》演出后对焦菊隐说:《茶馆》这个戏没问题,是一出好戏。如果还有点意见的话,只是第一幕发生的时间是否往后放一点。现在写的时间是戊戌政变以后,放在辛亥革命前夕就更好……但1963年的《茶馆》演出,报纸不让发消息,演了五十三场后只好收场。后来,便是对《茶馆》的批判:《茶馆》反动,反动中之反动莫过于叫“三个老头撒纸钱”。而焦菊隐竟然叫这段戏要直接说给观众更是“反动透顶”了。

1966年1月31日,北京人艺党委会传达市委对焦菊隐的处理意见:决定撤销焦菊隐的副院长职务,并对他进行公开批判。1975年2月28日,身心备受折磨的焦菊隐因患肺癌得不到及时和应有的治疗,在协和医院辞世,终年69岁。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