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戏剧 > 正文

《李尔王》:这个渴爱的疯老头跟我们仍有共鸣(1)

2016-01-20 09:03:31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李尔王》:这个渴爱的疯老头跟我们仍有共鸣

李尔王》:这个渴爱的疯老头跟我们仍有共鸣

《李尔王》:这个渴爱的疯老头跟我们仍有共鸣

《李尔王》:这个渴爱的疯老头跟我们仍有共鸣

《李尔王》:这个渴爱的疯老头跟我们仍有共鸣

《李尔王》:这个渴爱的疯老头跟我们仍有共鸣

《李尔王》:这个渴爱的疯老头跟我们仍有共鸣

《李尔王》:这个渴爱的疯老头跟我们仍有共鸣

《李尔王》:这个渴爱的疯老头跟我们仍有共鸣

《李尔王》:这个渴爱的疯老头跟我们仍有共鸣

◎梅生

彼得·布鲁克把莎士比亚作品的实质,喻为一副巨大的人的纸牌,纸牌与纸牌之间,其身份虽然已被完全界定,但非常抽象,仍然可以重新洗牌和发牌,每一个地点,每一段上下文,每一个历史时间都有无穷的排列组合方式。玩这副牌的结果常常是,莎剧被微缩景观重新创造,成为一种“当下实验”。

这段1970年的论述,指出剧场作为中介,可以让莎翁穿越到未来,与他之后时代的观众,持续发生“这么远那么近”的关系。在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的今天,实验的载体早已由戏剧扩延到电影、戏曲、舞蹈或剧集,观众坐在剧场或影院,手拿平板或手机,面对被古老甲胄凝视的哈姆雷特,抑或由现代舞场牵线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会忘掉它姓古还是今,而专注于莎翁笔下的复杂人格。

作为莎翁“四大悲剧”之一,《李尔王》的故事开场乖戾推进粗暴,生父逐女、子女弑父、手足相残等暗黑情节的密集设置,似涨潮时的滚滚浪涛,亟欲冲破安全防线,将观潮人吞噬。但极致笔端书写的,却是古希腊悲剧中常见的、至今难有解答的人性基本问题。家庭、阶层、社会与亲情、爱情、友情交织组构,大概是莎士比亚绘制得最为壮阔的,虽错综却对照人类关系与情感考量的图表。

萨姆·门德斯执导的NTLIVE(英国国家剧院现场)版《李尔王》,一如它的《哈姆雷特》《奥赛罗》,不刻意还原年代感,也不有意与时代贴合,撕开现代布景和服装的外包装,是原著与观众的坦诚相见。该剧与格里高利·柯静采夫、黑泽明、彼得·布鲁克、吴兴国等东西方创作者依据莎翁《李尔王》为蓝本改编的电影或舞台剧相比,更像依据当代观众口味而定做的“立体导赏教材”。

十字架的宗教与世俗象征

NTLIVE版《李尔王》的人物着现代职业装,他们在摆着办公或家用的桌椅话筒、床榻酒杯的舞台上穿梭,似乎在说国王李尔及其他角色,不过都是在谋一份差事,但不同于普通上班族,他们上班时神经紧绷,下班后也难轻松。然而该剧视觉上最夺人眼目的,是延伸到观众席,并将地面对等分割的十字架。随剧情展开,舞台旋转呈现不同场景,十字架却顽固地居于舞台中间,默默与观众一起审视台上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