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戏剧 > 正文

明星版话剧:火了票房和现场,就够了?(1)

2016-02-24 09:49:59  文汇报    参与评论()人

胡歌(左)和许晴出现在《如梦之梦》上海站演出引发轰动。王徐峰摄

胡歌(左)和许晴出现在《如梦之梦》上海站演出引发轰动。王徐峰摄

本报记者 童薇菁

如果没有胡歌、许晴、金士杰,约8小时的《如梦之梦》还会“千金难求一票”吗?有多少人是对话剧本身着迷?

《如梦之梦》猴年新春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登台演出,原定3场演出的票子很快被“秒杀”,加演一场,又被一抢而空。离舞台最近的内场观众席“莲花池”票价甚至被炒到6000元以上,就连提前一天不对外的排练场,都有闻风而来的粉丝在场外翘首徘徊。

首场开演之前,许晴粉丝“爱窝窝”和胡歌的粉丝“胡椒”送来的一排排花篮,叠出了蔚为壮观的“立体花墙”。开演之后,内场粉丝热度不减。环形舞台上,明星们走到哪里,台下的目光就紧紧跟随到哪里,可360度旋转的莲花座此时“优势”十足。而时不时从席间“冒”出来的手机偷拍党,也和剧场内场工作人员展开艰苦的“地下斗争”,陆陆续续、此起彼伏,不间断地“战斗”闪烁了约8个小时。

明星版话剧向来都不缺话题性和票房热度,而《如梦之梦》更是一部阵容超级豪华的明星戏。只是影视界当红明星胡歌、许晴加盟该剧后,几乎所有的关注与舆论的焦点都集中在了明星身上,“五号病人”(胡歌所饰演的角色)表达了什么不重要,朋友圈里刷出来的只有“天啦噜,我与梅宗主相距只有0.5M”……

“明星戏”演遍古今、演遍中外。就像英伦明星“卷福”在巴比克中心演出《哈姆雷特》成为票房的吸金利器,一部好戏能够“托”起明星,明星得到了舞台的锻炼、艺术的滋养与名声的回报,而戏剧也因为他们出色的表演如虎添翼、锦上添花,实现双赢。粉丝追“角儿”,古已有之,并不稀奇。但是,粉丝要懂得欣赏“角儿”的艺术,而不仅仅是喜欢他们的“俊”和“美”。甚至,粉丝也能与明星互相成就,就像齐如山之于京剧大师梅兰芳,前提是在艺术上有充分的相互理解和共同的追求。

遗憾的是,强大到刺眼的星光,多少遮蔽了《如梦之梦》本身——它是导演赖声川在戏剧空间、时间上的一次极限尝试。

舞台工程实属浩大。围绕方型观众席一周的舞台上,一边一景,演员移步,幕后换景,如同随时准备着将摄影棚一个个由虚转实。台北医院病房、巴黎街头的书店、咖啡馆,诺曼底的伯爵城堡,上世纪上海滩上的秦楼楚馆……在光电烟雾的配合下,《如梦之梦》展示了多元、精致而庞大的舞台语汇。故事灵魂人物“五号病人”“顾香兰”“伯爵”等若无意识般绕着四方舞台旋转,成为《如梦之梦》的重要意象和符号。而随着剧情行走的一支横笛、一把吉他尤为出彩,超越简单的音效渲染功能,勾连着回忆,惊醒于现实;既是他方,也是故乡。

《如梦之梦》是一个故事里的故事:五号病人对护士小梅讲述故事是为第一层;五号病人分别与妻子、巴黎恋人江红相遇并寻找到一幅关键的油画是为第二层;画中人老年顾香兰开始对五号病人讲述故事是为第三层;年轻顾香兰的妓院往事是为第四层……层层套嵌里有神喻,有造物主的痕迹,说的是生命的“常”与“无常”,有相似、有重复、有轮回,当然也有命运的偏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