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戏剧 > 正文

在伦敦,召唤莎翁的N种方式(1)

2016-04-20 09:18:05  文汇报    参与评论()人

“抖森”汤姆·希德勒斯顿曾在伦敦主演莎剧《大将军寇流兰》(右图),票房火爆。

“抖森”汤姆·希德勒斯顿曾在伦敦主演莎剧《大将军寇流兰》(右图),票房火爆。

赵志勇

4月23日是莎士比亚的生日和忌日。今年是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不久前,英国的一位戏剧评论家林·加德纳撰文,预测“毫无意外地会有很多平庸的莎剧演绎呈现在舞台上,这些平庸之作让人们对莎士比亚的体验观感变得乏味。英国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盛产平庸莎剧舞台阐释的国家。”言下之意是在英国看莎剧,要小心处处可能是雷区。

2016年是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伦敦作为莎士比亚戏剧生涯的主场,其庆祝活动从2015年末已开始,将持续整个2016年。期间各种文化创意活动令人目不暇接。在体验这些文化创意的时候,笔者较关注莎剧演出如何在传统演绎与激进改编之间进行取舍,“莎翁年”各门类艺术的互动,以及莎学研究如何面向普罗大众推广普及。而这些方面或许有助我们了解英国人如何看待构成其文化传统核心的莎士比亚。

先谈谈莎剧的传统演绎。莎剧作为英国高雅文化的典范,对其做经典呈现似乎是英国剧院无法推却的责任。然而,400年的全球演出史成就了莎剧独一无二的地位。当代艺术家如何在传统演绎中赋予经典新的生命?这个任务完成起来不轻松。年初皇家莎士比亚剧院的四联剧《国王与国家》在巴比肯中心上演。该制作囊括莎翁四部历史剧《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和《亨利五世》。制作规模庞大,演出效果貌似却并不佳。

笔者读到《电讯报》一篇剧评,标题是《国王与国家系列:一次可观的实验》。乍一看不由心中纳闷:如此中规中矩的传统演出何来实验可言?一读才发现,剧评人称赞该剧实验,理由竟然是演出培养了观众的团队精神。该剧评人称:英国人素来不喜跟陌生人交谈,但倘若连续三天在巴比肯坐同一个座位,跟同一拨观众一起看同一出戏的话,再内敛恐怕也得跟人说点什么。接着又指出该剧强调观众参与,但巴比肯的镜框式舞台剧场不同于阿汶河上的“皇莎”伸出式舞台,很难营造一种亲密无间的观演关系。然后开始论证演出场所的不适宜如何带来出人意料的观众参与体验。这种强作辩辞的剧评读来令人尴尬。看来老牌剧院排演经典剧目时创造力匮乏的窘迫到处皆然。但剧院和剧目本身的份量,让有些评论者明知是平庸之作也要为其辩解。对于观众、剧评人和艺术家而言,这恐怕都不好受。

倒是《卫报》戏剧记者林·加德纳在该报官方博客撰文一篇,题为《莎翁四百年:去哪里,看什么?》,说了几句颇有见地的话。加德纳说:莎翁400年,毫无意外地会有很多平庸的莎剧演绎呈现在舞台上,这些平庸之作让人们对莎士比亚的体验观感变得乏味。加德纳接着说道:英国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盛产平庸莎剧舞台阐释的国家。言下之意:在英国看莎剧,要小心处处可能是雷区。此文读来觉得很畅快。

当然,保守的舞台阐释未必就不招人待见。新年伊始,伦敦票房最火的戏之一是肯尼斯·布拉纳剧团的《冬天的童话》。该剧导演和男主演肯尼斯·布拉纳早年号称英伦舞台金童,以担纲莎剧男主角闻名。后进军好莱坞扬名大银幕,近年回归伦敦话剧舞台。这版《冬天的童话》有老戏骨肯尼斯·布拉纳、朱迪·邓奇及一众出色的青年演员加盟,制作很精良。在加里克剧院上演时,剧院门前每天人头攒动。不过笔者更感兴趣的倒是该剧团年初复拍英国剧作家洛丽塔·恰克拉巴提的《红色天鹅绒》。该剧讲述1883年,美国年轻黑人男演员伊拉·阿尔德里奇临时顶替患病男主演登台,在考文特花园宫廷剧院担纲《奥赛罗》男主角,结果引发骚乱抗议的故事。400年全球莎剧演出史,纠缠着现代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进程中的黑暗原罪。黑人女性剧作家恰克拉巴提揭开了这部历史的一页,颇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