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戏剧 > 正文

杨辉:流浪、创作,这种职业就是寻找快乐(1)

2016-05-09 02:57:28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年过半百的杨辉与他剧中人物一样命运波折。



杨辉的新戏《边界》讨论了一个国际性话题,“我们讲人性,讲平民受到的战争的伤害。”

因为热门舞台剧《战马》和《大先生》,一度无人问津的“偶戏”在近一年里拥有了颇高的曝光度。两部戏让很多人发现,原来偶戏不只是演给小孩子看的,舞台上栩栩如生的偶,不仅能同真人演员一样表情达意,有时还更抢眼球。旅欧的中国偶戏大师杨辉(Yeung Fai),4月受台湾国际艺术节之邀,在台北首演新剧《边界》,跨越中国传统布袋戏与西方当代表演艺术的边界,演绎战争背景下小人物的离散、漂泊与寻根。如今年过半百的杨辉,旅居海外二十余载,与他的剧中人物一样命运波折。新京报专访杨辉,讲述偶戏大师背后的故事。

出 身

他是漳州布袋戏世家的第五代传人

因代替生病的二哥演出,从而开启事业

留着长发,身材精瘦的杨辉,一口闽南口音,长相酷似印第安人。他生于1964年,是漳州布袋戏世家的第五代传人。父亲杨胜是“北派布袋戏宗师”,对台湾布袋戏也影响深远,大哥杨亚州是木偶雕刻家,二哥杨烽曾任中国木偶皮影协会副会长。杨辉从小跟着二哥学布袋戏,14岁考入福建省艺术学院木偶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当时国内的偶戏很不景气,剧团也总演一成不变的传统戏,这让杨辉深感苦闷,一度想放弃家传。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出国潮中,杨辉去南美洲国家玻利维亚打工,后因生计所迫干回老本行演起偶戏,渐渐地足迹遍布玻利维亚、阿根廷、巴西等南美国家。一次,因代替生病的二哥去西班牙演出,杨辉以精湛的技艺征服了台下的一位法国观众,这位观众恰好是法国一家戏剧中心的制作人,在他的盛情邀请下,杨辉开始到法国发展他的事业。转战欧洲后,杨辉开始大量接触西方当代艺术,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他想,“欧洲当代艺术很多的象征、写意,其实都是受中国戏曲的启发,为什么我们不行呢?”他也越来越意识到,偶戏不是没人看,作为表演艺术的偶戏要与当代结合,才能找到当代的观众,“打动观众,偶戏也做得到”。

杨辉在欧洲发展的另一位贵人是法国斯特拉斯堡青年剧院的院长Grégoire Callies,他们曾于2004年合作改编元杂剧《窦娥冤》,以《六月雪》为名搬上舞台,杨辉在剧中操纵了二十多个偶。此后,他们又相继合作了融合漳州布袋戏与日本传统文乐木偶戏的《堂吉诃德》,以及《奥德赛》的儿童版《奥德赛1-2-3》。杨辉曾在斯特拉斯堡住了八年,对那段时光充满了感激。“如果说福建省艺校的五年是我的小学,斯特拉斯堡那八年就是我的中学,我在那里看了很多戏,看了很多当代艺术”。

流 浪

24岁起辗转居住多个国家,是个“世界人”

到现在也不是很稳定,经历太多悲欢离合

迄今为止,杨辉创作了六部偶戏作品,在世界各地都受到欢迎。二十多年前,他的独角偶戏《京剧之景》曾在北美、南美、欧洲、亚洲的艺术节上演。2009年他受瑞士洛桑剧院委约创作了改编自他个人家族史的《操偶师的故事》,三年演出超过360场,巡演至全世界二十多国,曾登上香港艺术节和台湾国际艺术节。2013年,杨辉再度与洛桑剧院合作偶戏《牛仔裤》,以记录的视角聚焦牛仔裤生产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