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戏剧 > 正文

伪君子塔尔丢夫:摇滚明星和上帝(1)

2016-10-11 09:46:11  三联生活周刊 驳静    参与评论()人

想象一个巨大的球体,中间挖出一块正方体,将它对半剖开,丢掉一半,剩下的一半横切面向外,呈现出来的就是一个挖出的空间。再把这个立体空间镶嵌到一座剧场里,就有了柏林邵宾纳剧团(Schaubühne)的《伪君子》(Tartuffe)舞台。作为观众,我能看到球体直径圆周的那条线,这样一来,直观的感受就是“外圆内方”,像在做一道空间几何题。舞台内部则空荡荡的,只在中间放了一把扶手椅,给人以威严的感觉,墙上再钉一块十字架,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而且,这个舞台没有可以称为门的存在,当然,演员可以进出这个舞台,但所经之路却是观众其实看不到的狭窄缝隙。这个缝隙如此狭窄,以至于演员只能侧身而入。为了让这种“挤进舞台”的入场方式显得不至于尴尬,演员还创造出若干个“壁虎爬”式的入场动作。

柏林邵宾纳剧团演出的《伪君子》剧照

柏林邵宾纳剧团演出的《伪君子》剧照

单一空间,单一场景,寓意着这里就是整个世界,这使得《伪君子》好像发生在显微镜下。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舞台可以旋转。一个半小时的演出过程中,舞台一共进行了4次逆时针旋转,演员们不得不随之滑落,或者攀爬于唯一可借力的扶手椅。由于它的单一空间,旋转这个动作正好完成了幕与幕之间的转换提示。

当晚演出结束时,我听到周围的观众也在讨论这个有趣的纵向旋转舞台。所以,第二天见到扮演塔尔丢夫的拉斯·艾丁格(Lars Eidinger)时,我首先跟他讨论了该舞台设计。谈到旋转时,他反过来问我:“你注意到了吗?最后一次旋转了两圈多,最终恢复原样。我觉得每次旋转都挺有深义的。而且好在,你的提问对象不是我们舞台设计。因为其实艺术家们总是尽量避免过度解释,而且重要的是观众对它的理解。但从我个人的理解来看,我一开始就对这个舞台设计印象深刻,从排练的第一天开始,它就是你现在看到的样子,也就是说,排练期间,舞台没有再有过更改。对我而言,这个简单的舞台,充满了父权主义的意象。尤其是舞台中央的椅子,绝对是家长奥尔贡的位置,那是权利的象征。”

艾丁格还提到一个我本来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塔尔丢夫从来没有去坐过那张椅子。他说:“人们可能会以为,他侵入这个家庭内部,最终目的可能是坐上这张椅子,然而并没有,他意不在此。”

柏林邵宾纳剧团的《伪君子》就在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又充满寓意的舞台上演,单是舞台设计方面形而上的创造性,就已经与莫里哀的原版喜剧给人的感觉相去甚远,但更多的改编在剧情,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塔尔丢夫的形象尽管并不一定更具有现代性,却几乎不是莫里哀笔下那个成为“伪君子”代名词的形象。

莫里哀这出《伪君子》写于1664年春天。17世纪的法国,正值太阳王路易十四治下,与此同时,教会是整个欧洲封建社会的灵魂,而“圣体会”就是其中实力雄厚的核心组织。当时,莫里哀只写了这出五幕诗体大喜剧的前三幕,路易十四听完朗读版,就决定让它在凡尔赛宫举行的游园会上演出。听到消息的圣体会,最后通过路易十四的母亲,而成功地阻挠了它的上演。

被禁演后,尽管路易十四最终撤销了这一成命,从剧情来看,莫里哀为了它最终顺利上演所做的妥协也很明显。塔尔丢夫是一个教会骗子形象,他进到当时典型的资产阶级家庭中,伪装成一个道貌岸然的信徒,获取了家长奥尔贡的信任,骗得财产继承权。最终的结果,是真相被揭穿后,宫廷派来的侍卫官废除了那一纸文书的法律效应,一切物归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