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戏剧 > 正文

不能深究的乖乖女并不无辜的李尔王(1)

2016-10-12 09:02:16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吴兴国主演《李尔在此》  供图/台湾当代传奇剧场 黑泽明导演电影《乱》以《李尔王》为故事原型

吴兴国主演《李尔在此》  供图/台湾当代传奇剧场 黑泽明导演电影《乱》以《李尔王》为故事原型

◎张冲

科迪莉娅最大的错还不在这里,而在她竟试图借外部势力来解决家庭内部问题,率领法国军队攻入英国领土。这一点,也许因为人们实在太痛恨两姐妹而被忽略了。现在想想,如果这样的行为还能获得默许认可,那叛国的边界在哪里?

在莎士比亚大悲剧中,《李尔王》显得格外神秘深刻,格外震撼人心。究其原因,其一可能是悲恸欲绝的主人公在风雨交加的荒原上那几段呼天“呛”(诅咒)地的台词,其二可能是白发苍苍、神志不清的李尔抱着气若游丝的小女儿,连呼“永不、永不、永不、永不、永不”五声,依然看着科迪莉娅在他怀里死去。这样的场景的确令观戏者心碎,甚至有年长的学者说,每次讲授《李尔王》,这都是他无法逾越的一道情感关口。

从表面的戏剧情节上看,《李尔王》的故事无非是一个家庭悲剧:老爸不写遗嘱就过早地决定把财产分了,说是要根据三个女儿对他表示的爱的程度来决定谁拿多少。嘴巴甜甜的两个女儿自然分得各自份额,可大概是被宠坏了的宝贝小女儿却明确告诉老爸,她只能把自己的爱在老爸和未来的丈夫之间平均分一下。老爸震怒之下将她踢出门去,决定领土平分,自己则在两个大女儿那里轮流借住。后来的发展无需置墨,反正是八十老爸流离失所,最后悲惨死去,看看当今媒体上“老娘舅”“和事佬”这些专门调节家庭纠纷的栏目就明白了。不孝子女拿了财产便将老人一脚踢出家门,这样的故事超越了一切地域、文化和语言,放到舞台上,哪怕演一出哑剧,相信同样会在世上任何地方任何人群中引发深深同情和唏嘘。

但当我们把这出戏细细过一遍,试图挖掘出更“深刻”的东西的时候,不免会对下面一些问题感到困惑。

首先是李尔王分地似乎混淆了“家”“国”关系。分地是国事,即使是分给自己的后裔,仍然是事关王国未来的大事,像李尔王这样凭一句“年事已高,想歇歇了”立马三分天下,而且还是以完全属于家庭生活范畴的父女之情来做分地的标准,是不是太任性了一点?三分之后,他名下的王国还在吗?果然在后来的剧情发展中,两姐妹因争风吃醋而反目,相互打起来了。国将不国,李尔王似乎脱不了干系。

再说说传统上的一个误解,即两姐妹“虐待”老父亲。是的,李尔王后来对女儿呼天抢地的毒咒,的确能让人反推出这样的原因:不伤心到那个份儿上,为父的能用那么难听的话来诅咒女儿吗?她们怎么说也流着你的血啊。可是,当我们追根寻源去找证据时,好像从莎士比亚剧本里看不到一处事实,可以支持“被虐待”的申诉。大姐并没有把老爸赶出家门,只是劝告他,你的手下太闹腾,太不服约束了,老人家你能否减掉一半随从,我家里仆人有的是,我可以支使他们好好为您老尽力,有问题我来责骂他们。老人脾气大,一语不和,难听话就上来了,抽身就走。这账,好像不能全算在大姑娘身上的。随后,李尔负气来到老二家,后者事先得知情况,佯装出门,不肯接纳老人,说是寄住姐姐那里的时间尚未到期,自己也没有准备好,后来甚至说即使李尔住她家,她也要将随从全部减掉,完全用自己的,好使唤,“一家不用二主”。尽管我们从人伦道德上无法认同老二,但似乎也不能说她完全无理:她从未说不接纳老爸,只说按计划日期轮流;她没有说不服侍老人,只说不许他带自己的人,用她家的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