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戏剧 > 正文

暴风雨里的殖民反思与女权冲动(2)

2016-11-30 15:06:00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再看看普洛斯佩罗与“坏奴隶”凯列班的关系。凯列班是岛上的原住民,女巫的儿子,普洛斯佩罗上岛之初,全仰仗凯列班的相帮,了解了岛上的地形地貌,找到了淡水资源,学会了养活自己和女儿的方法。慢着,怎么听来就像当年欧洲移民初到北美大陆,得到原住民印第安人的帮助?当然,普洛斯佩罗也礼尚往来地教会了凯列班书面语言,告诉他天上那团“大亮光”叫太阳,“小亮光”叫月亮,诸如此类。然而,据说凯列班对清纯美貌的米兰达起了歹念,虽未得逞,但主仆关系从此如仇人,随之而来的是普洛斯佩罗将苦差一桩接一桩地压到凯列班头上,甚至不让后者有吃饭休息的机会。凯列班虽不得已而屈从其淫威,但依然理直气壮地指责普洛斯佩罗反客为主,强龙压蛇,甚至直言不讳地告诉后者:“你教会了我语言,而我所获之益就是学会了如何来诅咒你!”这样的桥段,不由人不想起当年发生在世界各殖民地上殖民者与殖民地人民之间的冲突与斗争,特别是当年北美印第安人对欧洲移民大肆掠夺其土地和其他资源的义正词严的批判。更有意思的是,如果把上面那句话当做比喻,用来谈论赛义德、霍米·巴巴等当今的后殖民主义“大咖”们,恐怕再巧合贴切不过了:他们大都来自第三世界,都去了美国念书拿学位,然后反过来对美国的政治和文化展开激烈批评。当然,这样的思想文化风暴,莎士比亚哪里能预见得那么准确,但要说他一点也没有感受到,好像也很难把这一段冲突说圆了过去。无论如何,这个片段是后现代后殖民改编者的“菜”,早已有确凿的成果了。

还有一丝未来的暴风雨的气息,那就是普罗斯佩罗与米兰达的父女关系。有人注意到,莎士比亚戏剧中常有“母亲缺席”的现象,而父女关系,则正好体现了男权中心、女性屈从的观念。不过,《暴风雨》中的米兰达,尽管天真善良乖巧,却并非无知愚钝,而且决不盲从,有时甚至让为父的颇感尴尬。普罗斯佩罗施罢魔法,打算把自己的身世历史细细向女儿说来,女儿偏偏不按常理搭话,还不时打乱叙事线索,抛出个令讲故事的人猝不及防的问题。例如,普罗斯佩罗讲到自己如何让背信弃义的弟弟篡了位时,问米兰达“你说这样的人还算不算是个兄弟”,聪明的女儿闪烁其词,一句“我要是不觉得奶奶是高贵之人,那真的是罪过了”,居然巧妙地拒绝参与父亲和叔叔那帮男人的政治争斗;当普洛斯佩罗讲完自己被塞上破船在大海漂流,正要换个话题,米兰达冷不防问道,“那他们当时干吗不把我们做掉(杀了)?”尴尬的老爸一时没回过神,只好先承认“问得好”,然后再搜些理由出来应付了过去。莎士比亚恐怕做梦也想不到,这一段父女对话,居然预示了几百年后女性主义风起云涌中对男权和父权传统的揭示与批判。

于无声处听惊雷。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社会变革的暴风雨即将陆续发生,莎士比亚感觉到了,不经意间写到了,而后世的我们,读到了,领悟了,不由得感叹,这莎翁,还真料事如神啊。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