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音乐 > 正文

给世界经典“穿新衣”:沪版“茶花女”乘船出发(1)

2016-03-03 09:54:30  文汇报    参与评论()人

在迄今流传的各版本歌剧《茶花女》中,制作于1982年、由佛朗哥·泽菲雷里执导的电影版歌剧被奉为经典。该版本由“三大男高音”之一普拉西多·多明戈、花腔女高音特蕾萨·斯特拉塔斯等演员主演。图为该片剧照,著名的咏叹调《饮酒歌》出自该剧。(资料图片)

在迄今流传的各版本歌剧《茶花女》中,制作于1982年、由佛朗哥·泽菲雷里执导的电影版歌剧被奉为经典。该版本由“三大男高音”之一普拉西多·多明戈、花腔女高音特蕾萨·斯特拉塔斯等演员主演。图为该片剧照,著名的咏叹调《饮酒歌》出自该剧。(资料图片)

当唐·璜登上美国钢筋铁塔构造的舞台,他还是否当年莫扎特歌剧里的西班牙没落贵族?若卡门“穿越”到21世纪的澳大利亚,她那曲著名的咏叹调《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会不会失了意味?如果见识过柏林喜歌剧院去年来沪献演的《魔笛》,你就会明白,复排经典歌剧,给它们“穿新衣”,这是世界歌剧的发展大势。尤其在德国、法国、奥地利等地,传统制作越来越没有市场,如果哪个导演中规中矩地按老套路、旧剧本去呈现一部歌剧,那谢幕时等待他的多半是倒彩。

可以说,创新、改版是歌剧这门年逾400岁的古老艺术还能存于今世的必要条件。相比之下,中国歌剧就像个初生儿。在大众尚未对威尔第、比才、普契尼作品如数家珍时,这股给经典“穿新衣”的潮流,我们该不该赶,又该怎样赶?

一周前,上海歌剧院启动了上海版《茶花女》的排练,并将于3月18日在上海大剧院首演。当“茶花女”薇奥列塔登上1920年代的邮轮从上海出发,一道“世界经典歌剧如何在中国本土化中寻找合适切入点”的命题,或将有了参考答案。

改故事、留音乐,用“经典中的经典”吸引观众

为什么是《茶花女》?“那是它在歌剧史上的地位决定的。”上海歌剧院常务副院长范建萍罗列了这部威尔第作品的不同寻常,“1853年首演于意大利,是威尔第中期三大杰作之一。它也是包括中国观众在内,全世界最熟悉的歌剧之一。”

事实上,自从小仲马的原著开始传播,林纾用文言文翻译《茶花女遗事》起,这出爱情悲歌就在中国流传开,至今百余年。1944年,高芝兰在上海兰心大戏院演出了《茶花女》第二幕,那是世界经典歌剧在中国的初亮相。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实验歌剧院上演的第一部西方歌剧也是《茶花女》。此后,其中的《饮酒歌》广为流传,在正襟危坐的严肃歌剧里堪为“流行金曲”。在乐评人刘雪枫看来:“《茶花女》作为经典中的经典,是一切歌剧中第一部要看的戏,它能满足初识者对歌剧基本要素的所有认知。”既经典又“通俗”,既是高山流水,又能起到普及作用,这便是上海歌剧院挑中《茶花女》改编的理由。

新作名曰“上海版”,改故事,不改音乐,由北京人艺的易立明执导。过去5年,这位以风格新锐独立于中国歌剧界的导演,制作过两版风格迥异的《茶花女》。过往经验告诉他,离原作太遥远,很容易被误读为“山寨”。“我曾把原本发生在19世纪巴黎的故事搬到20世纪初的天津,有人接受不了这种移植。”易立明坦言,尽管放眼世界,那些叫好的、被追捧的新编多是“离题万里”之作,但在西方经典歌剧刚刚发蒙的中国,“有策略地创新”显得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