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音乐 > 正文

巴赫遗产:莱比锡音乐名片《马太受难曲》

2016-03-09 10:42:07  东方早报    参与评论()人

巴赫被认为是音乐史上最全面、最具系统性、最具百科全书性质的音乐家。而《马太受难曲》则被音乐界公认为这位作曲家最伟大的杰作,没有之一。

昨晚,来自德国莱比锡的圣·托马斯合唱团与布商大厦管弦乐团,以110人的阵容登台上海大剧院,在中国内地首次献演了这部巨作。圣·托马斯合唱团距今有800余年历史,布商大厦管弦乐团也有逾250年的历史,二者共称莱比锡市的两张“音乐名片”,亦被欧洲媒体称作“巴赫遗产”。

两团首次携手来沪,引发了沪上乐迷抢购狂潮。去年12月开票后,该场音乐会首日即售票过半,正价票两周内宣告售罄。演出前发售公益票时,甚至有乐迷提前一晚8点就开始排队抢票。

跨时代的杰作

“受难曲”是讲述耶稣受难故事的音乐作品,一般在复活节前演出。这是西方一个巨大的音乐体裁,而“马太”恰是受难曲的最高峰。1727年4月11日,巴赫在圣·托马斯教堂上演了自己新谱写的《马太受难曲》。

该作分两大部分,有68个分曲,总长三小时,要用到三个合唱队、两个乐队和管风琴等通奏乐器,以及一组高水平的独唱演员。直到瓦格纳时长16小时的《尼伯龙根的指环》出现,这部巨作的时间尺度和规模才被超越。

“马太”的脚本主要基于路德德译本圣经中《马太福音》第26、27章的内容写就,主要讲述了耶稣如何被犹大出卖,与门徒进行最后晚餐,遭到逮捕和不公审判,被钉上十字架受难并被安葬的故事。

据考,巴赫曾为所有四福音书中的耶稣受难叙事谱写礼拜音乐,但现今完整留存下来的只有“马太”和“约翰”两部。“约翰”首演于1724年,它比“马太”更富青春气和戏剧感,但尺度和规模较小,成熟度不如“马太”。

巴赫的遗产

圣·托马斯合唱团与巴赫渊源甚深。1212年,圣·托马斯奥古斯丁修道院在莱比锡市建立,圣·托马斯教堂和学校随之而生,应运而生的还有圣·托马斯合唱团。1518年,合唱团有了自己的“乐长”,巴赫正是第八任乐长。

巴赫的后半生都在莱比锡城就职,而圣·托马斯教堂是他最后任职的地方。巴赫的作曲生涯在莱比锡得到井喷似的发展。他在此创作了《马太受难曲》、《哥德堡变奏曲》、《赋格的艺术》等数部传世经典,以及众多康塔塔歌曲。某种程度上,圣·托马斯是巴赫“精神”生命的延续——它主要专注于“圣乐”的演唱,而巴赫的作品构成了合唱团曲目的中心。

2015年1月,戈特霍尔德·施瓦茨开始担任圣·托马斯合唱团乐长。他向早报记者介绍,每年四旬节期间,也就是复活节前四十天,“马太”和“约翰”两部受难曲会在全德国范围频繁上演,但“马太”的接受度要超“约翰”,因为“马太”更容易理解。

布商大厦管弦乐团是圣·托马斯合唱团最常搭档的乐团。至今,两团已有数百年合作历史。每个乐团都有演绎巴赫作品的方式,与其他乐团比起来,圣·托马斯合唱团与布商大厦管弦乐团特点何在?施瓦茨称,他们会偏向以浪漫主义的传统方式来演绎巴赫,这是门德尔松以来的一种传承,但现在,他们也尝试着将巴赫时代的巴洛克风格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每年,圣·托马斯合唱团亦会为莱比锡的“巴赫音乐节”(1999年开始)做开场表演,与其同台搭档的,还是布商大厦管弦乐团,“我们会尝试用各种方法,比如用巴赫之前、巴赫当时、巴赫之后的风格去演绎巴赫作品,就像给观众展现一部完整的音乐史,而不想把它做成‘巴赫博物馆’。”

施瓦茨说,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能理解“马太”,是他们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他们也不担心这部作品会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构成理解上的困难,因为“马太”本身的戏剧性和情节性很强,“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大门,不管你有没有宗教背景,不管你来自哪个国家,你都可以被音乐本身感染。即便你不信教,也能感受到音乐试图传递的情感。”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