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音乐 > 正文

丹麦“芭蕾之父”两部代表作将登台东艺

2016-03-17 09:23:36  东方早报    参与评论()人

最古老的皇家芭蕾舞团、世界七大芭蕾舞团之一、丹麦芭蕾学派的继承者……有着近三百年历史的丹麦皇家芭蕾舞团,一直头顶着这些光环行走于世界。

今年6月,丹麦皇家芭蕾舞团将携丹麦“芭蕾之父”布农维尔的代表作《仙女》和《拿波里》登台东方艺术中心,连演4日。这两部存世近两百年的作品,亦是浪漫主义芭蕾的扛鼎之作。

自成一格的丹麦学派

早在17世纪,芭蕾就已进入丹麦宫廷的日常娱乐活动,而后在意大利人文森佐·加列奥蒂的指导下开始兴盛。他根据伏尔泰、莎士比亚戏剧改编的剧目在当时颇受欢迎,然而,直至奥古斯特·布农维尔(1805-1879)出现,丹麦芭蕾才彻底扬名。

布农维尔自幼就进入丹麦皇家芭蕾舞团附属舞蹈学校学习,15岁考入丹麦皇芭,后获奖学金赴巴黎,在芭蕾大师维斯特里门下深造,同时效力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

1830年,布农维尔返回哥本哈根,接替其父出任丹麦皇家芭蕾舞团团长。在他任职的47年里,丹麦芭蕾也迎来了它的全盛期。布农维尔植根于丹麦民族和北欧地区的文化土壤,创排出《拿波里》、《舞蹈学校》、《民间传说》、《远离丹麦》等50多部作品,他逝世后,这些代表作都得到悉心保存和复排上演。

在布农维尔的领导下,丹麦皇芭由原本深受法国芭蕾风格影响,成长为具有自我风格的丹麦芭蕾学派。“活着的喜悦与美好”是布农维尔的芭蕾观,亦是由他开创的丹麦芭蕾学派的两大特征。  

浪漫主义芭蕾的代表作

《仙女》是布农维尔最重要的代表作,但它并非布农维尔首创。

布农维尔尚居巴黎之时,在巴黎歌剧院工作的芭蕾编导菲利普·塔里奥尼为女儿玛丽娅·塔里奥尼量身定制了《仙女》。布农维尔是塔里奥尼最得意的舞伴。

《仙女》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苏格兰乡村:青年农民詹姆斯在即将与同村少女结婚时,转恋从天而降的仙女西尔菲达,最后人神两空,成了孤家寡人……1832年,《仙女》在巴黎歌剧院首演,盛况空前。

1836年,布农维尔将这部舞剧搬上丹麦皇家剧院,亲任男主角。因为付不起高昂的音乐版权费,他另请丹麦作曲家廖文舍尔重写了舞剧音乐。这个版本更具空灵的气质,融合了哑剧表演,同时加强了男子舞蹈的篇幅,一直被丹麦皇芭保留至今。

1842年由丹麦皇芭首演的《拿波里》同样由布农维尔本人主演。故事中,渔夫真纳罗的新娘出海游玩遇上风暴,被海怪藏匿,真纳罗久经磨难找回新娘,终成眷属。

《拿波里》同样是浪漫主义芭蕾,但布农维尔依循自己热情爽朗的人文气质,摒弃了法国浪漫派那些生离死别的“仙凡之恋”,转而纵情讴歌世俗生命中的阳光灿烂与男欢女爱,其布景、服装、人物性格均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这亦是布农维尔知名度最大的一部剧。《拿波里》首演结束后,兴奋不已的观众甚至护送夜归的布农维尔回家,和他一起喝香槟欢庆演出成功。童话作家安徒生看完首演后,给布农维尔写了信:“你确实是个人物。是的,你的无言诗篇不单是为丹麦创作的,而是属于整个欧洲。”

170多年来,《拿波里》至今活跃在舞台上。它的第三幕一直作为“招牌戏”被单独拿出来演,尤以六人舞与塔兰泰拉民间舞著名。它也是国际芭蕾大赛的必选节目之一,其中的男子独舞,更将丹麦芭蕾学派中的男子技巧展现得淋漓尽致。

丹麦皇芭此番带来的《仙女》、《拿波里》,均为丹麦皇芭现任艺术总监尼古拉·胡贝2014年复排的版本。如何赋予这些经典以新生?“我们要把传统作为跳板,而非负担。”在他看来,剧院不是博物馆,舞蹈也在日复一日地发展,如果舞团只是不断重复旧有舞蹈,便把自己禁锢在框架里,束缚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些舞蹈作品是属于当下的舞者的,就像我们不会用最原始的方法去演绎莎士比亚或莫扎特的作品,而是试图找到自己的‘声音’。”他说,“我们要让经典舞剧变得更年轻。无论是对舞蹈、文学还是其他,诠释和想象力的火花是重要的,尤其对吸引年轻观众而言。”



(责任编辑:刘畅 CC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