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音乐 > 正文

女神穆特和她的男神卡拉扬(1)

2016-10-19 16:10:25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我偶尔演奏当代作曲家的作品是出于两个原因。首先,鼓励他们继续写,其次是提醒我自己,我是多么欣赏贝多芬。”这是史上最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巨匠之一海菲茨在1961年写下的一段话。对于这位前辈同行的观点,穆特想必不会完全同意,在她看来,当代作品非常重要,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很多当代作曲家都特地为她创作,而她也从来都会在音乐会和唱片录音中以精湛的演奏弘扬它们,这成为穆特作为新一代小提琴大师对于音乐事业的一个突出贡献。在她的艺术家简介中,特地提到她的“曲目中经典作品与富有创意的新作平分秋色”。

文/王纪宴

穆特

在当代作品里又累又疯狂

10月13日的“安妮-索菲·穆特小提琴独奏音乐会”,是这位不折不扣的小提琴女神第二次莅临国家大剧院,她的曲目,再好不过地符合经典与新作“平分秋色”的搭配。开场曲是出生于1959年的美国作曲家塞巴斯蒂安·居里尔的《齿轮》。这是一首篇幅相当长的艰深之作,对于小提琴家和钢琴家在技术上也十分棘手,而听众中绝大多数——即使不是全部——也对这首作品不曾耳闻。因而,这是典型的“出力不讨好”的曲目。在音乐会当天上午的听众见面会上,穆特告诉大家,这首乐曲在弓法上用到一些特殊的技巧,会发出比较尖锐的声音。但她同时指出,这并不是当代音乐才有的,在维瓦尔第的音乐中也有类似的效果。她承认,居里尔这部作品演奏起来让演奏者很累,会让演奏者进入一种疯狂的状态。与穆特合作28年的搭档、钢琴家兰伯特·奥尔基斯也指出,这样的音乐,旋律和节奏是复合型的,一只手就需要发出多层次的节奏,而两只手演奏出的节奏又是高度独立的,因而层次更加多元。因而,“聆听《齿轮》时,你会感到很多闹钟在耳边回响。”

穆特与奥尔基斯演奏《齿轮》时的状态,借用彼得·盖伊在他的《启蒙时代》一书中对营建教堂的神学家和建筑师的描述,自始至终充满了“对待神圣事物的那种精心态度”,这是最令人由衷敬佩的。虽然,当代音乐的“呕哑嘲哳难为听”依然如故,但这样的音乐并非为人们提供听觉和精神的娱乐,而是履行伟大的艺术的崇高责任——警醒、激发、震撼人的灵魂。

深刻而严肃的内在美缓慢而持久的打动力

事实上,这样的境界,贯穿于穆特对所有曲目的阐释中,包括听众更期待的她的德奥古典曲目。在《齿轮》之后,花明柳暗,境界突变,莫扎特的A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作品编号K.526)如阳光般沁人心脾的旋律响起。这首问世于229年前(莫扎特1787年8月24日写完这首奏鸣曲的最后一个音符)的奏鸣曲,对于今日的演奏家,在技术和音乐表现上仍需要相当功力,包括第一乐章里音符密集的乐句。在这个乐章中,穆特这位自13岁以来活跃于乐坛40载的演奏名家,在技术上仍保持着最高水准和最佳状态,与她同台的奥尔基斯先生依然具有他的那种融合度极佳的响亮、饱满音色和高潮时的恢弘气势,只是极偶尔在长的快速走句中流露出几乎难以察觉的一丝匆忙感,略微影响乐句的轮廓和力度。这首奏鸣曲的慢乐章,被莫扎特的传记作者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称为“壮丽的行板”,这位伟大的音乐学家这样描述莫扎特笔下的这个乐章:“它包含了一种艺术和灵魂的平衡,就像上帝将世间万物的运动瞬间终止,以便人能够感受存在的苦痛的甜美。”穆特的演奏所传递的正是这样的静谧感,其中贯穿着一种独特的、超凡入圣的精神力量,这样的力量,是那种沿循着类似“穆特提供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处理”的思路所难以充分感悟的,尤其是那些坐拥万千唱片、阅“版”无数的资深发烧友和夜夜笙歌、“生活,就是一场演出,接另一场演出”的感觉麻木的职业评论人。正如席勒在他的《审美教育书简》中指出的,条分缕析是心肠冷硬的分析家的拿手好戏,于艺术感悟有害无益。真正的艺术感悟,必须将它们作为整体,在整部作品的“上下文”中,而且,在一种为艺术接受所需要的诗意氛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