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影视 > 正文

胶片上的莎士比亚:最难的改编,最致命的吸引力(1)

2016-02-24 09:50:17  文汇报    参与评论()人

1948年劳伦斯·奥利弗主演的《哈姆雷特》是影迷们心中最经典的版本。这得益于奥利弗在老维克剧院舞台长期的摸爬滚打,他甚至要求自己“每场演出里都有彻底不同的表现”。

1948年劳伦斯·奥利弗主演的《哈姆雷特》是影迷们心中最经典的版本。这得益于奥利弗在老维克剧院舞台长期的摸爬滚打,他甚至要求自己“每场演出里都有彻底不同的表现”。

本报记者 黄启哲

莎士比亚戏剧的电影改编,可以说是贯穿了整个电影史。这之中,又尤以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最受电影人青睐。这是一道最难的“改编题”:如何将厚重的文学性化为一帧帧影像,如何用风格化的手法把家喻户晓的故事讲出新意;而对乐于挑战的电影人来说,却也有着最致命的吸引力:古代还是现代,忠实原著还是颠覆解构,借古讽今还是自我剖析?不同时代的电影人,用他们的想象力和艺术表达,展现出莎翁戏剧特有的张力和无限的可能性。

奥利弗的“亨利五世”标志“莎翁电影时代”的到来

1899年,也就是电影诞生仅4年后,就有人用摄影机拍下舞台剧《约翰王》的片段,改编为一部总长4分钟的默片。1929年,好莱坞影片《驯悍记》漂亮泼辣的凯瑟琳娜终于开口说话———该片成为历史上第一部莎士比亚有声片。

不过“莎士比亚电影时代”的真正到来,则要归功于英国影人劳伦斯·奥利弗。他一生主演、制作过莎翁的多部改编电影,几乎演遍了莎剧的经典角色。1944年,由他编、导、演的电影《亨利五世》是第一部有声彩色全本的莎翁电影。影片拍摄于二战英军遭德军重创之时,英国政府为鼓舞国民士气,免除奥利弗和片中不少演员的军役,给出改编《亨利五世》的“命题作文”。不过,与其说是一部电影,其演绎方式更像是一出舞台剧。影片开头,半空飘舞着一张纸片,上书:“今天(1600年5月1日)环球剧院出演的剧目是《亨利五世》”,随后电影演员们出现在剧院舞台之上进入剧情。在奥利弗看来,以剧场演出的情景取代大场面,不是复古,反而是创新,“如果你有好的演员,有莎士比亚的台词,就不需要花哨的镜头来维持观众的兴趣。有许多场景,拍摄时摄影机几乎不必动。”影片上映后,仅伦敦就连续放映十一个月,与此同时,该片也在大洋彼岸获得当年奥斯卡的最佳影片奖。

这之后,奥利弗主演、出品的《哈姆雷特》《理查三世》《奥赛罗》《李尔王》,进一步奠定了他“莎剧王子”的地位。1948年他凭借在《哈姆雷特》弗洛伊德式的心理演绎,斩获奥斯卡影帝殊荣。10年后这部作品漂洋过海,由上海电影译制厂引进,卞之琳的诗化翻译,加上孙道临、邱岳峰等人配音,为这部影片增加了另一重经典的意味。

莎士比亚不仅是奥利弗事业的“推手”,同样是他与费雯丽爱情的“见证人”。1940年,二人结束各自婚姻,展开一段长达20年的婚姻。对奥利弗的崇拜,让费雯丽不满足于银幕表现,在戏剧舞台上寻求突破。自舞台剧《理查三世》开始,夫妻先后合作了《哈姆雷特》等多部莎翁经典。然而奥利弗对于戏剧的执着,让两人感情渐生间隙,费雯丽饱受疾病困扰,也让两人最终以离婚收场。二人的莎剧情缘没能留在银幕之上,成为影迷永远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