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影视 > 正文

即心即佛以色悟空:《西游记》的宗教寓意与改编(1)

2016-02-29 10:58:35  东方早报    参与评论()人

■——《西游记》的宗教寓意与影视改编

如果充分意识到《西游记》是一部关于“心”的寓意小说,再来看待当代影视作品对“西游故事”的解构重构,以及“忠于原著”这样的问题,就会多一些思考和宽容。

1986版《西游记》第四集中,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

1986版《西游记》第四集中,孙悟空被收服后,天庭举办“安天大会”。

按照阴阳五行的编排,2016丙申年是“金火相战”的火猴年。这三百六十六天里,应该会很热闹。果不其然,丙申年未至,华夏大地已经开始各种翻腾搅和。毛绒派绘画大师韩美林的惊天法宝“猴腮雷”,率先把我国动漫界炸入后视觉审美时代。随之而来的重大突发事件,是“六小龄童未获蟠桃宴邀请”的负面消息。

在“86版怀旧党”澎湃激昂的讨伐声中,也有一些不靠谱的《西游记》爱好者借题发挥,针对电视剧和原著的经典性,展开了一系列严肃活泼的群众评议。其主要内容包括:原著里的孙悟空有没有吃过人;哪一段妖怪发飙场面的暴力值最高;盘丝洞和镇海寺等情节里的性描写究竟有多黄;玉兔精为何要“精着身子,与那和尚在天上争打”等等。甚至就连取经诗话和元明杂剧里的猴行者总共有几个老婆和兄弟姐妹、有没有对罗刹女耍过流氓;百回本小说形成前的唐三藏爱不爱讲脏话、有没有唆使徒弟偷东西,都有详尽的引述议论。最后归结到一个根本的疑问:1986版《西游记》是否真实再现了原著?

尽管多少年以来,六小龄童一直在坚持不懈地呼吁:《西游记》的影视改编应当“忠于原著”,不能采用“恶搞”形式,将经典“庸俗化”,乃至“低俗化”,偏偏就有人横竖不买账。比如,知名网友王小山说:“他演孙悟空就是诠释名著,别人演,比如周星驰演,就是糟蹋经典,天下宁有是理?”

凭良心话,虽然1986版堪称当年影视制作的精品,章金莱老师的表演水平也可谓成熟精湛。但真要夸奖这部电视剧如何“忠于原著”,还是让人忍不住摇头:“真心不觉得啊……”这一点,我可以扯着自己的腮帮子,向“猴腮雷”保证。

说一千道一万,无论影视艺术工作者多么希望忠实于经典原著,终究还是在从事一项“再阐释”的艰巨工程,难免会形成不同程度的偏离。所谓“绝对忠实”的影视改编,基本上是神话。

非要衡量一部影视作品的“忠贞不贰”,或“不贰”到何种程度,只能拿出原著文本进行全面比较,看它是否对原著的总体意义形成了统一、连贯的理解和再现,并且在重要的文本细节上与原著契合。

这样一比较,1986版的问题就非常明显了:它不仅将原著的总体意义狭窄化,而且对许多关键细节进行了明显的平庸化改动。

“魔鬼寓于细节之中”。

目前网络上许多有趣的文章,摘录原著里的暴力与情色描写,以及正面人物的言行不一,用来质疑章老师强调的原著纯洁而端正的思想。不得不承认,这些反驳颇有说服力。

1986版里的多数情节框架,乍看与原著的差异不大。但由于编导者对原著场面和对话细节屡有增删、对叙事手法进行过根本调整,而且改换了原文许多重要的话语特征,最终还是影响到了原著整体意义的再现。尤其是原著当中有关“修心”的复杂宗教寓意,在1986版里几乎丧失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