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影视 > 正文

《美人鱼》:我们的焦虑 星爷还不大明白(1)

2016-03-09 09:11:28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董阳

周星驰导演的新片《美人鱼》仅用12天时间就轻易打破了《捉妖记》半年前用58天创下的中国内地电影票房最高纪录,上映18天突破30亿大关,直奔40亿而去。这再次印证了当下中国电影市场对喜剧电影的强烈偏好(目前国产电影票房前五位中有四部是喜剧),更可看到“周星驰电影”久盛不衰的强大号召力。

就影片本身而言,《美人鱼》缺少经典周星驰电影才华横溢、痛快淋漓之感,在系列作品中只能算是中等之作。但它仍旧深深打上了周星驰的烙印,其风格之独特,想象之新奇,在当下华语电影中,依然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正如《大话西游》对古典小说《西游记》完全出格的改编,周星驰对安徒生童话进行了颠覆式的改造,人类为了土地的商业开发不惜戕害美人鱼,最后男主人公幡然悔悟,人鱼相爱,其中寄予的生态保护和身份认同的主题让人看过笑过仍有余味。周星驰还建造了一个“猪笼城寨”式的人鱼世界,显示了他无复依傍、天马行空的超现实想象力。《美人鱼》也延续了周星驰作品一贯的喜剧风格,美人鱼珊珊以海胆刺杀富豪刘轩却几次都伤到自己、警察按照刘轩的描述给人鱼画像等桥段,都是典型的周氏喜剧程式,令人捧腹之余倍感亲切。此外,片中的各路奇葩“配角”依然抢眼,假扮美人鱼的博物馆馆长、身背飞行器的土豪郑总、“横店四大美人”张美娥等,都喜感十足。尽管周星驰没有亲自出演,但电影的想象方式、情景设置和表演方式,都是周星驰电影所独有的。

然而,如果与《功夫》等周星驰经典喜剧作品相比,《美人鱼》多少显得有些偏移。这种观感其实早在周星驰的前两部作品《长江七号》(2008年)和《西游降魔篇》(2013年)中就已经非常明显。在此之前,几乎所有经典周星驰电影,如《唐伯虎点秋香》《食神》《喜剧之王》《少林足球》《功夫》等,其实都在讲述同样一个故事:不争气的小人物通过心性的觉悟成长为草根英雄。作为电影的灵魂人物,周星驰先后饰演过家丁、群众演员、小混混、猪肉贩、拾荒者、龟公、落魄的浪荡儿等,这些人物构成了一个充满烟火气和生命力的底层江湖。这种基本的主题和人物设定,表征了身为芸芸众生的种种人生窘境,以疯癫过火的喜剧方式超越窘境,对很多电影观众而言,具有强烈的代入感和疏泄感。

吸引观众的,显然还有周星驰发挥至极致的无厘头喜剧方式。通过无来由和大反差的片断并置,周星驰电影制造了强烈的漫画和讽刺效果,既揭露了假权威的虚伪、愚蠢和外强中干,同时频繁施诸自身,通过自嘲的方式获得心理解脱,也透露出小人物的悲凉落魄。然而,周星驰的无厘头从来不是单纯的解构,相反地,他的所有经典喜剧无一例外地树立正面价值。《武状元苏乞儿》中被黜为乞丐的苏灿之所以能够“咸鱼翻身”,因为他被黜前好善乐施,也因为他对爱情的执著。不争气的小人物因为正义感、同情心、爱情与善念的激发获得心性的成长。通过这种设置,周星驰喜剧形成了一种独到的“自反式价值生成模式”,即在解构中树立,在树立中解构,在嬉笑怒骂中把一切虚张声势、端着架子、假正经的水分都挤掉,毫无说教意味地将正面价值深入人心。它解构的是虚伪,克服的是遮蔽,它解构权威并不是为了树立新的权威,而是心灵的成长和智慧的开悟。《武状元苏乞儿》结尾,苏灿谢绝了赏金封侯,选择与家人一起继续讨生活。《美人鱼》的结尾,富豪刘轩捐出了自己的财产,和美人鱼珊珊归园田居,显示了一种“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的圣贤境界。我甚至认为,在上世纪90年代“价值解构”的时代语境下,周星驰喜剧的普遍接受并不单纯因为“解构”,而在于通过内置现代启蒙与解构主义的对话,捍卫了中国古老的哲学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