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艺文 > 影视 > 正文

《青春的三段回忆》:永不停歇的身份追寻(1)

2016-05-18 09:58:10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青春的三段回忆》:永不停歇的身份追寻

《青春的三段回忆》:永不停歇的身份追寻

《青春的三段回忆》:永不停歇的身份追寻

《青春的三段回忆》:永不停歇的身份追寻

◎开寅

作为中法文化之春的系列活动之一,法国著名导演阿诺·德斯普里钦电影展映近日在京沪两地举行。展映包括《青春的三段回忆》及另外七部最具代表性的德斯普里钦作品,导演本人也亲临现场与影迷交流。

记忆回到2015年的戛纳电影节,德斯普里钦的《青春的三段回忆》有非常高的呼声入选主竞赛单元。但最终名单公布,《青春》被挤到了“导演双周”,它成了新的戛纳电影节执掌团队意图更新“法国电影形象”的牺牲品。戛纳希望可以捧出一群年轻的法国导演,他们有激情与冲动,富于情感魅力,能以最直观的方式切入社会现实;而与之刻意保持距离的,是法国电影传统中的精英知识分子气息和思维方式。而“不幸”的是,德斯普里钦恰恰是法国最后一代作者导演中具知识分子特性的一位。这样的“标签”竟然是被戛纳电影节遗弃的潜在原因之一,也成为法国当代电影史上一次带有伤感色彩的遗憾。

《青春》所讲述的是一段回忆性质的自我审视,由男主人公三段似乎并不相关的童年和少年时期的回忆组成:母亲的去世、一次前往共产主义时代乌克兰的冒险和与一位名叫伊斯特的姑娘令人难忘的爱情。从表面上看电影的这三个段落差别很大:关于去世母亲的部分沉重而抑郁,前往乌克兰的旅程神秘而惊心动魄,而占据影片主体的爱情则刻骨铭心如痴如醉。在观影过程中,如此发散性的叙述方式似乎让观众无法把握影片的主题所在。而只有在影片的结尾,成年后的男主角在一场情绪激动的争执中再次回忆那一段难忘的情感,我们才猛然明白了这三段往事的重量:在一个人生命的长河中他的情感与思想的身份认定不断地改变,在不为人注意中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当我们站在道路的尽头回望来路的时候,已经很可能不再辨认出所经过的路程。只有那些在我们情感中留下难以磨灭标志的人物、事件和感受才能成为每一个情感身份的路标,时刻提醒自己曾经的也是本质的自我。

在乌克兰的旅程中,男主角把自己的护照交给了一个陌生的犹太政治流亡者,后者冒充他的身份逃向了以色列。多年以后,他每每走到人生的关键时刻,都会受到世界上另一个“他”所作所为的困扰。这个“他”好似一个隐喻式的镜像,时刻提醒在不断变化中的男主角曾经所处的身份位置和经历的情感体验。正是在这样反复的提示下,一段终生难忘的刻骨爱情让他得以在随后的人生中不断“咀嚼”其意味,让他永远铭记自己在过去拥有的宝贵情感身份。

对于“身份”的探讨几乎贯穿了德斯普里钦每一部作品,尽管它们时代不同主题各异,但身处其中的人物都面临不同层次上的“身份”辨识问题。他的长片处女作《哨兵》是他迄今为止野心最为宏大的一次对于“身份”的阐述。法国外交官子弟马蒂亚斯一直生活在德国,成年后在柏林墙倒塌之际才第一次回到巴黎,在这里他遇到了服务于政府情报部门颐指气使又油滑狡诈的威廉,也认识了富有女性魅力的姑娘克劳德,但更让他困扰和心悸的是在他的随身行李中,发现了一颗被做成标本的人头。调查人头身份和背景的过程伴随着他和威廉逐渐升级的矛盾以及与克劳德的爱情,三条线路交织一起不断升级最终导致了一场不可预测激烈爆发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