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观察 > 正文

《深夜食堂》成广告食堂;新家庭主义的兴起(3)

2017-06-19 17:04:54    澎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新京报书评周刊张畅则在《国产版<深夜食堂>,广告多、制作烂还只是小问题》中进一步分析,日本版《深夜食堂》中并未拿同性恋、黑社会、变性人或脱衣舞娘的身份哗众取宠,而是借这些各异的、边缘的、或多或少有些落魄的人探讨一个核心问题:“当我在这个社会无法抵达世俗意义的成功,当我经历过波折、磕绊,活得不那么轻松又无力改变现状时,我该怎么办?怎么面对生活和自己?”这是每个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少少都会遭遇的疑惑和困境,而《深夜食堂》则以其独特的沉稳、内敛和悠长,通过性格各异经历坎坷的角色及其背负的悠闲人生告诉我们:凡人皆有痛苦,耽溺于痛苦,不如平心静气地生活。这种对普通人生活的深切理解和关注,以及流淌在剧中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感情联络,使小小食堂温情而不做作,和谐而不突兀。

相较之下,国产版《深夜食堂》尽管确实试图触碰“现实”,但和国内近年来流行的都市电视剧相似,大多只是抓住了热点、矛盾、问题——诸如女博士、年轻人婚恋、买房买车、代际关系等——却抓不住这些矛盾下普通人真实的心理和选择。其结果,只是以最浅显、最直白的方式表现现实,却又浮于现实,困于现实。让一部剧有温度有厚度的,是在青春、金钱、消费、柴米油盐种种事项下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尊严与困境,痛苦与失去。

80后的艰难与压力:中国新家庭主义的兴起

“是这个世界变了吗?”一个东北小村下岬村21世纪后近20年的变化,让人类学家阎云翔发出如此慨叹。近日,财经新闻发表阎云翔专访《不管在中国还是美国,年轻人都变得越来越保守了》,其中所提及的“新家庭主义的兴起”引来广泛关注。

身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的阎云翔,去年在美国《人类学家》杂志上发表了《中国新家庭主义的兴起》。论文指出,由于中国社会中的个体在脱离家庭和集体后难以再找到有归属感的群体,回归家庭的趋势逐渐显现。代际亲密度实际上有可能超过了婚姻关系,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因生活的压力,对父母比上一代青年有更强的依赖性。

对阎云翔过往著作《私人生活的变革》稍有熟悉的读者或许会对“新家庭主义”概念的提出感到惊讶。从1987年开始,阎云翔在12年间7次重访东北小村下岬村展开田野调查。他看到改革开放后20年间,20岁左右的年轻人开始展现独立与叛逆的一面:他们试图摆脱父母包办婚姻,寻求走出农村外出打工。夫妻关系替代父子关系成为家庭生活的轴心,个人隐私也愈发被强调。但“个人化”的另一方面,是受剥削的父辈一代:居高不下的彩礼让父辈财产越来越多转移到年轻人名下,而年轻夫妻与父辈不断出现的激烈矛盾,更让许多老人处于孤寂与无助的境地。阎云翔由此提出“无公德的个人”以凸显改革开放到21世纪间私人生活变革的特征。他指出,在个人化潮流下寻求走出祖荫的个体并没有获得真正的独立和自主,相反,“摆脱了传统伦理束缚的个人往往表现出一种极端功利化的自我中心取向,在一味伸张个人权利的同时拒绝履行自己的义务,依靠他人的支持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