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观察 > 正文

“寒门再难出贵子”?别让偏见阻挡脚步,也莫让奋斗蒙羞!

2017-07-13 15:36:27    东方知行社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寒门再难出贵子”?别让偏见阻挡脚步,也莫让奋斗蒙羞!

1.何为“寒门”?何为“贵子”?

寒门,首先是家里没钱,穷。

贵子:首先是自己有钱,富。

如果再附加区分条件的话:可加上信息、观念和资源的差距。

可你一定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很多连小学一年级都没上过的父母,居然觉得读书很重要,她们吃再多的苦也要让几个孩子上大学。

这样的家庭算寒门吗?其实肯定算,但要看你怎么想。

2、贵子何时而“出”?看准真正的起跑线

寒门再难“出”贵子,何时算是“出”呢?

如果把高考状元比作是“贵子”的话,那就太可笑了。不过20岁而已!人生大约四分之一的时间。想必,像获得财富自由这样的“有钱”阶段,会更具有说服力一点。

很多人说拿“起跑线”说事儿。认为家庭条件好的孩子谈笑一挥间得到的东西,就需要寒门的学子努力很久,跑很远的路才能得到。

那首先就要明白,对拉开差距起决定性意义的那段赛跑从何时正式开始?

即使你说不出是在高考之后的大学,至少不是高考之前的路程。

无论是有没有参加过高考,你必须明白一点:在中国高考制度盛行的前提下,即便出身很好的家庭子女,在12年的中小学教育下(加上幼儿园和早教班,时间会更长),和偏僻山区以及农村子弟的各方面综合水平,都不会差的太多。

我不相信,一天24小时,抛开吃饭睡觉和学校的学习时间(中学课程的密集度无需赘述),还有大量时间用来读书、旅行、绘画、舞蹈,以此培养个人情怀和提升认知水平。

你要说让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在认知水平上有区别于其他同龄人的情况,即使真有,也是万里挑一,不具备构成普世案例的条件。

不同的成长环境,某种程度上确实会决定不同的思想意识。但是,还是那句话,在几乎完全以分数下定论的高考制度下,这点思维意识的差异,可以忽略不计。

唯一有些影响的,比如说高考的试题类型,以及不了解高考作文的新型词汇,比如今年高考全国卷的“共享单车”、“一带一路”,那也不过是很小的一个遗憾,构不成多大的影响。

①时间,所有学生的绝大多数时间,仍然是在课堂和试卷中。这一点,没有差别。

②年龄,这个年龄的学生对大环境和新信息的理解能力有限,那点“认知”的微小差异,根本没什么大不了。

真正可以拉开差距的,至少是进入到大学以后,甚至再进入到工作以后。此时,那些成长环境下的有利因素,开始发挥作用。对新鲜事物的接受速度,对信息的整合能力,以及对上一代积累资源的合理利用。

如果只是这样单一的变化,那确实挺可悲的。可是不要忘了,进入大学和社会的年轻人,自主意识开始占据判断的主动地位。此时,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程度高低来自于你个体独立的力量和家庭影响的力量对比:如果你个体独立的力量越大,那么他们的影响越小;如果你个体独立的力量越小,那家庭的影响越大。

事实是,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主地改变,来缩短,填平,甚至超越这个先天的鸿沟。同一代孩子真正的起跑线,其实差距一点都不大。如果不从实际的成长阶段去分析,而是一概而括地站在整个人生长度去说,难免会出现“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悲怨情绪。这是很危险的。

3.寒门从来都难出贵子,更谈不上“再”

1

在中国这个狼多肉少的既定环境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大事实,从来没有变过。无论是古代的科举制度,还是现在的高考制度。

即使富贵子弟,无论以后有多少接受更高教育的机会,接受多少更先进的教育理念,也必须先过这一关再说,寒门子弟自然更难。而古代所谓的“寒门出贵子”,更是无稽之谈的美好意淫。

古时候能真正赶考科举的,都是有钱人家,否则根本上不起私塾。好多年不干活,你还要天天读书,考试,花费是很大的。所以一般只有有钱人家才能中举。如果你是个穷人家,比如说陈世美(当然陈世美是个传说),还要有富人看上你招女婿,才能去参加科举。想象卖油郎独占花魁,从来没有这种情况。

而古代真正的“寒门贵子”,首先家庭中的女人,就要做出很大的牺牲,来支撑家中男人的仕途之志。而且那绝不是一代人就可以做得到的,可能是两代甚至三代的时间。用如今的话说,就是:我唯有成为一名教师,我的儿子才有机会成为工程师,我的孙子才可以成为科学家。

如果不管有钱没钱,都一样能出“贵子”,那谁还努力赚钱呢?努力赚钱的意义,就是让这个几率更大一些。

2

那么,为何人们一直用“再”这个字呢?我们来看看比较的源头。

科举制度的时候,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考试——升官,你没得选。尽管非常难,但是至少从方式上,你只需要没日没夜地读书,就行了。

改革开放初期,高考制度刚恢复的时候,每个人发展的路多了。通过高考,走进了国营企业,拿到了各种各样的铁饭碗,那时候人们向往的是这个。虽然不至于大富大贵,但是衣食无忧,过着小康生活,是没有问题的。这是那时候人们眼中的“贵子”,有出息。你需要努力学习好学校的专业知识,将来能够直接应用到工作中去。

那现在呢?路更多了。社会变化太快,互联网飞速发展,信息爆炸增长,每个人发展的道路前所未有的多。更多的商业协作模式,更多更新的概念层出不穷,眼花缭乱。经过一成不变应试教育毕业的年轻人,过往在学校的那点专业知识,完全不够了,落后了。

这是一个很矛盾的现象。明明是路越来越多,可是大家却越来越不知所措。所以说,如果“寒门再难出贵子”可以有所成立的话,那只能说是传统机会的路上,贵子越来越难出了。而新的发展机会,没有一定的见识和认知程度,那些寒门的子弟又很难看得见。

4.作为普通个体,怎么办?

积极的方法:提升自我认知

最好的方法,适合最恰当的人。即处于在真正起跑线的人,也就是刚进入社会不久的年轻人。

找一个自己感兴趣也比较擅长的领域,长期专注地做下去,为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引入改进机制,同时找到持续进步的方法。

如果你实在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么你有两点要去做。

首先,不逃避。正视现实,把握现在。去做一件事,比做完一件事更重要,做完一件事,比“更好地做完一件事”更好。

其次,学会积累,要培养以下5种观念。

①全局观

不要局限于某个职位的技能,建立起对公司和企业的全局意识:不同部门是如何配合的,各自如何展开工作,每个工作涉及哪些技能。不同的事情在公司的处理流程是怎样的。

②配合观

自己所在部门的对口部门以及该部门同事的工作情况,要重点了解,越详细,越容易做好配合。

③通用观

持续培养一些通用的能力,诸如演讲、英语、办公技能软件,管理能力。不管当下是否需要,都要花足够的时间去学习、培养,并逐渐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④人脉观

时刻督促自己维护好和朋友、合作伙伴的关系,长期积累,遇到突发情况,更容易找到能给建议甚至帮你搞定的人。

⑤时间观

时间管理,其实是注意力的管理。筛选不必要的信息和事情,时刻提醒自己,管理好你的时间和注意力,集中在能让自己“进步”的事情上。

用罗振宇老师在第四季《奇葩说》的发言来说,想在现在的职场中脱颖而出:

第一,目的清晰,然后想方法去行动。

第二,做大概率会赢的事,不要管每件具体的事儿的具体成果。

第三,表达和沟通是最重要的事儿,不断地训练自己的影响力、复制能力。

第四,找不到态度,就回到真诚。

消极的方法,就是维持现状,将重心放在下一代,竭尽所能为下一代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三代接力。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吴军老师,在其著名得作品《大学之路》上洋洋洒洒地道出了教育的本质:即为下一代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孩子学会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因为生活中大部分情况是:

穷人吃不了奋斗的苦,富人吃不了生活的苦。

比如富人可以为了一个渺茫的机会四处打听消息,硬着头皮学习,起早贪黑的准备,穷人吃不了这个苦。

穷人可以冬天冷风里等公交车,下车再提着大行李走很远的路,富人吃不了这个苦。

5.教育的上层建筑急需改革

有一个细微的现象:

近几年高考的本科批次分数线,逐年降低,反映出的一个问题就是考试题目难度增加。事实上,据很多考生的反映,与其说是题目本身的难度增加,不如是题目的形式愈加陌生,不适应。

这说明了什么?

出题老师的思维在开拓,但是考生的思维没有跟上。今年的高考作文就是一个例子。出题老师都了解“一带一路”,都骑过“共享单车”。可很多学生也许并没有深入地了解过,更多的可能只是知道一个皮毛。

不得不说,学校的课本,学校教授的知识,确实有些落后了。

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毕业后掌握的那点知识,根本不足以直接应用到实际的职场工作中。学生的不思进取,荒废学业自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是作为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相应的改善措施也有些太过缓慢。

诚然,早些年保量不保质的扩招,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普通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门槛,到后来的大学自主招生,都是上层建筑的一些实质性得尝试,我们必须对实践执积极肯定地态度。

只希望,学校的知识教育,能尽量并尽快跟上极速变化的社会需求。

6.当话题是“教育”,媒体要有社会责任感

这个社会不缺批判家。

诺大的中国,随便你挑出几个地方,几个人,几件事情,批评上一天一夜都不够。

在教育界,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老师,在我上中学大学的时候,总是有各种巡回的励志演讲,今天多数人称之为“鸡汤”。

但是这些年,俞敏洪老师大型的演讲不多了,媒体也很少关注。一方面跟俞敏洪老师的个人生活方式有关,一方面就是俞敏洪老师的一个小改变。

他从理想主义的情怀呐喊者,慢慢地转向一个建设性的实践家。比如耿丹学院,就是一个例子。尽管后来俞敏洪老师发现:目前在中国创办顶尖民办大学,时机尚未成熟,但“这颗种子藏在心底,希望有生根发芽的那一天”。

早在之前,李开复老师当年回国后,也着手要创办中国一所民办大学。

郭鹤年(马来西亚嘉里集团和香格里拉控股公司董事长),曾评价李开复说:

“李开复是我所见过的、最有激情地推动中国教育体制发展的人。他的激情和卓越的远见正是中国走向世界前列,成为世界强国所需要。”

虽然结果都失败了,但中国的教育,真正需要的,是这样的一些人,需要这样一些实质性的探索。

我们无法否认像这位网友说的这样的事实:

“一直觉得家庭氛围好的小孩很幸运,他见过好的感情是什么样的,拥有对健康的爱的敏锐嗅觉,很容易就往正确的方向跑。”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的确是方方面面的,包括学习、爱情等各种人生主题。比如在爱情方面,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爱情观最大的影响就是,只有体会过爱的人,才会有勇气相信爱。

但请不要过分夸大家庭和出身对一个人的影响。

如果舆论过于强调家庭出身,阶层固化这些概念,也会走到另一个极端,很容易对家庭条件不太好的人造成一种“我家庭条件天生不好,所以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成功”、“我混的不好全怪家庭出身不好”以及仇富等不良心态。观念是可以培养,局限性也是可以意识到并突破的。

家庭在一个人成长的前20年,的确为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也只能说明:好的家庭只能让你不会太差,但要成为顶尖高手,这不是充分因素,甚至也不是必要因素。

而所谓成长,本来就是用自己的好,弥补之前的不好,用自己的爱,去弥补那些缺失的爱。

在关乎教育的代脉传承上,请各方媒体神仙,谨言慎行。毕竟徒增戾气,实非正途。真正的勇者,不会让社会的偏见阻挡脚步,更不会让奋斗蒙羞!

最后,用林则徐的一句话来结尾: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作者:笔下长青

关键词:高考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