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观察 > 正文

华师大跨学科工作坊:文化创伤、公共记忆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2017-07-19 15:52:35    澎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近年来,“记忆”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记忆研究”也成为多学科关注的焦点领域。代表性的比如历史学对欧洲中世纪共同体的死亡追悼的社会史研究,以霍布斯鲍姆的“传统的发明”和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概念为代表的近代民族国家集体记忆建构过程为焦点的民族主义起源的研究,以及《记忆之场》的编者皮埃尔·诺拉为代表的通过对集体记忆的表象“记忆之场”的分析,揭示一个社会集团如何表象自身过去的研究。此外,还有大量将个人生活体验挖掘整理作为同时代史的史料利用的口述历史研究等。

记忆不仅对个体生命极其重要,对整个人类群体而言,也是认识自我和建构认同的根本手段。当代中国社会处在急剧变化和变革的历史关头,如何通过建构社会记忆提升中国人精神生活的质量,是中国面向未来、进一步走向世界亟需解决的问题。

7月11日,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邀请哲学、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宗教学、文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十多位专家学者举办了题为“文化创伤、公共记忆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的跨学科工作坊。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了对话,理论层面专注于“记忆研究的跨学科视角”,实践层面则聚焦“记忆建构的实践研究”。

工作坊(2017年7月11日,吴薇 摄)  

开幕式:当代的精神生活需要风向标

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李明洁教授主持,她首先邀请本次工作坊发起人、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王晓葵教授做了主旨说明。王晓葵教授指出,记忆理论受到关注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记忆解读紧密相连,与作为“记忆产业”的现代媒体的兴起以及冷战结束后民族国家宏大叙事的落幕,个体叙事的兴起也有直接关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如何处理与“过去”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传统,便成为人类理解自身、认识他者,进而建构自我认同的重大课题。记忆的建构是其中重要的手段,因此,理解我们社会公共记忆的建构过程和特征,不仅是我们如何面对“过去”的标尺,更是我们如何选择“未来”的航向标。王晓葵说:“我们期望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探讨,了解过去的何种要素、在当下的何种语境中被如何意义化之后,又是为了谁而保存下来”。期待通过跨学科对话,对中国乃至东亚的文化创伤的建构和社会记忆的关系以及对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影响,做出有益的探讨。

1234...全文 8 下一页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