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博览 > 正文

发现台湾:300年跌宕起伏,300年血泪交融

2017-11-07 16:00:01    凤凰文化  参与评论()人

1

能把台湾的历史写的很清晰很好读,是很难的;很把台湾的历史写的很清晰,并且还能抓住台湾发展的脉络与重点,更是难上加难。《发现台湾:1620—1945》就是这样难得的一本书,让我们在了解台湾历史的同时,也对台湾的发展,有着特别深刻与深情的理解。

图为《发现台湾》封面图

这份深刻的理解,来自《发现台湾:1620—1945》一书的作者们的努力。该书的作者是台湾《天下杂志》的记者们,他们学术背景各异,但都热衷于挖掘真相,向大众呈现历史的真实。为了撰写该书,作者们“采访、阅读、找资料,除了遍游台彭之外,也走访了大陆和日本”,“这个过程中交杂着兴奋、感慨和挫折不安的心情。台湾和大陆的史料残缺难寻,疏漏之处必多;参考的上百本书籍,观点各异,殊难查证”,正是在这种坚持、认真与努力之下,作者们才能守得住历史这朵云,见得到台湾历史发展的月明。

历史这朵云,不容易拨开:若动作轻了,往往只见得到历史的纷繁与重复;若动作重了,就只能看到历史的残缺与跳跃。

所以,当我们面对历史这朵云时,最需要的就是诚恳、尊重、耐心与客观,否则,一切都是水中月、镜中花。特别是在回头看台湾的历史时,如果缺少了这些态度,那么就不会了解台湾真实的历史与发展,就会对现在的台湾有着偏颇的理解,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理解。

不论是对生活在台湾的人,还是中国人,乃至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这都会是一种无法弥补的失误,让人抱憾终身的失误。因为,台湾的历史,之所以难以看清,其关键就在于,台湾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部分,中华文化的一种对外接触,中国人的一种对自我的反思。

2

《发现台湾:1620—1945》一书,首先告诉我们的就是:台湾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部分,而且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

开篇就表明,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个部分,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历史意义上的、行政意义上的,更是文化和传统意义上的;台湾的开拓与建设,与海峡之隔的大陆是密不可分的,虽然它被其他国家占领与侵略过。

台南鹿耳门的郑成功塑像(陈炳勋摄)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部分,台湾的历史,或者说,在17世纪,台湾的历史命运,是与中国的命运、当时中国的统治者的格局与眼界密切相关的。受制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当时中国统治者的历史局限,台湾在17世纪到18世纪前半叶的发展,只能用缓慢来形容:清政府对台湾的收复与管理,因为没有可以借鉴之经验,显的毫无章法、定位不清;但这并不妨碍其他国家对台湾的认识与侵占,也不妨碍郑成功占据台湾与清政府对抗。

正是由于历史上的中国统治者与其他国家在对台湾的认识上——包括文化上、管理上、建设上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差异,才导致了台湾在18世纪中叶之后,走上了崎岖之路。

3

《发现台湾:1620—1945》在第二篇向我们呈现了台湾在清朝统治下的发展,以及作为中华文化与其他国家接触的过程。

从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立台湾府算起,到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对台湾的管理与建设,虽然缓慢,且限制很多,但依然促进了台湾发展,甚至可以说,台湾的发展是与中国大陆这个背景密切相关的。

1885年台湾建省,图为第一任巡抚刘铭传(载自《台湾三百年》)

特别是1860年后,因《天津条约》而开埠的台湾,借助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资金和不同于中国大陆的经济形态和管理背景等因素,台湾现代化的脚步,是越来越快,台湾也越来越成为中华文明与其他国家接触、交流、沟通的区域。

随着经济的发展,台湾的港口与城市也逐渐发展起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带来了其他国家对台湾的觊觎。日本人策划的牡丹社事件,让清政府认识到台湾的重要性的同时,也让世界其他各国知道:“这里有一个富饶的帝国,它将随时自动地给你支付赔款而绝不进行战斗。支那的命运的确结束了。”

随着清政府对台湾军事的加强,以及对台湾的建设,如1875年解除大陆人到台湾的限制,台湾躲过了法国的魔爪,却最终落入日本的虎穴。

在对外的接触中,台湾形成了不同于中国大陆的经济形式,台湾成了中国东南海防的重中之重,台湾也让清朝的统治者们意识到海防的重要性,以及台湾的重要性。可以说,台湾作为中华文化对外的一种接触,带给中国的认知与变化,实在不少。

4

日据时期是《发现台湾:1620—1945》一书的第三部分。日据时期是台湾历史中最为沉痛的50年,也是中国历史和台湾历史中最需要反思的阶段。

日本占据台湾后,一方面,为了恢复本国的经济,加大对台湾的经济控制,极力排除其他国家在台湾的势力,努力培植台湾人为自己的代言人;另一方面,极端重视对台湾的政治、文化控制,对反对势力残酷镇压,文化上采取同化主义,改变台湾人的生活习惯与精神,灌输“忠于天皇”的思想,实行培养“忠心守法”的奴化教育政策。

1895年甲午海战后,清廷政府与日本明治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央图】台湾分馆提供)

在日本这样的政治、文化、思想、经济的控制之下,台湾成了为日本本土提供经济的源泉。书中通过诸多细节,展现了日据时期的社会面貌,也简要记录了台湾一些名人名企在日据时期的经历。这些,都是我们了解和反思当今台湾现状必不可少的因素。

作者们按着时间的顺序,清楚地展现了台湾1620—1845年的历史。但这种清楚地展现,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在书写台湾历史的同时,也在探讨着台湾历史与中国大陆历史之间的关系,包括从政治、文化、经济、思想、军事、企业发展等各个方面。

如果我们仅仅孤立、片面、局限地来看台湾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台湾的历史与发展,仿佛是一个大杂烩——中国人、日本人、欧洲人都对这个隶属于中国的岛屿产生了影响,让台湾在经济模式、农业生产、社会发展、政治文化等许多方面于大陆差异较大。

但如果这就是我们看待台湾的基础,那么,我们就不能清晰、准确、深刻而实事求是的发现台湾,认清台湾,面对台湾,也就更谈不上解决当今台湾社会和两岸关系问题。

正如书中提及的台湾著名政治人物连战的祖父连横,在自序其巨著《台湾通史》时写到:“然则台湾无史,岂非台人之痛欤?”

如同连横一样,《发现台湾:1620—1945》的作者们也敏锐而深刻的意识到:“没有历史的深厚基础,没有后来者对先行者功过的客观认可与虚心检讨,现代化的努力只会是空中楼阁。”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努力走向并创造美好的未来生活,就需要我们全面、客观、诚恳地来面对和分析台湾的历史,才能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5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台湾的发展,都与大陆密不可分,特别是17世纪之后的台湾历史。

台湾岛,面积不到3.6万平方公里,距离大陆最近处有100多公里,四面环海,植被丰富,物产也不少。这特殊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历史上中央对它不同的理解与态度。

我们试以中国历史上的明朝和清朝为例。众所周知,历史上,我们中国是一个工业大国、强国,农业文明是我们文化传统中的主要内容与形态,因此,我们对海洋可谓是不甚了了。特别是受交通工具,主要是航海交通工具的限制,历史上的中华民族很少探索海洋。

受到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明朝虽然对台湾有一定的开发与简单的管理,但是从根本上,在思想观念层面上,依旧视台湾岛为四夷之地。

1622年,荷兰军官雷尔声侵占澎湖岛并要求割让澎湖且允许自由贸易时,时任福建巡抚商周祚就回答说:“你们先退回巴达维亚,或转往台湾再说。”

明朝虽然在开辟与建设台湾,但却在台湾海峡上影响有限。以郑芝龙、郑成功为核心的“海盗团体”,反而成为了台湾海峡的实际控制者,郑芝龙甚至以“守备”职衔对来往船只(且不论船只之性质)收取“保护费”,实际是把政府的海关税放进自己的腰包。

清朝时,虽然对台湾的行政级别逐步在提升,但限制大陆人口迁徙到台湾的政策一直是没有放松过,直到1875年才放弃此限制。也正是在此之后,台湾在以刘铭传为首、为代表的一批的官员,将台湾建设成为中国最进步的一个省份。

刘铭传任职期间打造的台湾最早的火车头“腾云一号”(曾明惠摄)

同时,清政府与其他国家的外交结果,以及外交政策,也直接影响着台湾的历史。如,中法之间,因为外交谈判不成,而走向战争,却致使台湾成为海上主战场;《马关条约》的签订,导致台湾直接为日本所占领。

可以说,台湾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统治者受传统文化影响对台湾认知的不够深刻与全面,以及统治者外交上的策略与行为等,都直接决定了台湾的历史与大陆历史是密不可分的,唇齿相依的。

6

台湾的历史也告诉我们,围绕着台湾发生的事件与变化,也在影响与改变着中国统治者对台湾与海洋认知。

同时,也开拓了中国统治者对世界的认知。传统上,地处大陆腹地的中国,以农业为社会的基础,农业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主要形态,中华民族所面对的诸多问题,都是来自陆地,特别是西北与北方。而南方的海洋,以及与之相关的问题,是统治者很少面对的。

欧洲国家则不同,特别是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当欧洲国家可以长途航行到中国沿海地带时,中国统治者们就要开始在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动的从海洋上与其他民族开始打交道了。

1860年,淡水及安平首次开放外国贸易(【央图】台湾分馆提供)

荷兰人占领澎湖时,明朝的统治者并没有在澎湖或者台湾设防与驻兵,只是每年春秋两季派兵巡逻。当荷兰人退至台湾后,明清政府都无经验来处理台湾事宜,这让郑氏父子在台湾海峡成为了“王者之师”。

随着施琅帮助清朝收复台湾,中国才算真正意义上,迈出了走向海洋的第一步。但受制于历史条件、文化以及统治者的认知,中国走上海洋的意识与趋势,发展缓慢。

随着法国、日本等列强对台湾的觊觎与行动,以及一些有远见的官员对台湾的治理和与列强的交手,让越来越多的统治者意识到:台湾,这个曾经不曾重视的岛屿,已然是中华民族新的危机和机遇的中心,更是中国与世界列强接触的前沿,也是中国认识西方与世界的跳板。

民政厅长后藤新平建下水道,使台北变成清洁宽阔的欧洲式街道(【央图】台湾分馆提供)

通过台湾,中华民族意识到,面对航海技术,面对船坚炮利,中华民族已然落后与西方列强,甚至落后与邻国日本,要想改变被动的局面,改变面对西方国家时的种种劣势,就要进行变革。可惜的是,当统治者意识到这点时,台湾却被日本所强占,这一强占就是50年。

7

50年的日据时期,日本通过奴化政策和毫无节制的资源索取,让台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日本深知台湾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也十分清楚要想长期占据台湾,就要对台湾在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等方方面面都要做出深刻的“改造”。

所以,日本便对台湾实行奴化政策,并索取台湾各种资源,供日本本国使用。在这50年间,顺应日本的人,不仅可以安身立命,还能荣华富贵。

文化教育上,一切都要按着日本文化来做,教育也推行日式教育。社会等级上,日本人要高于台湾人。政治上,强调“效忠天皇”的同时,也要“忠心首发”——日本的法律。经济上,台湾就是日本本国的一个“摇钱树”:糖、米等资源源源不断供应日本本土,日本人还剥削台湾农民,控制经济生产等。

日本人将鸦片、樟脑、烟酒列为专卖,使岁收大增。日据时期的专卖局,就是现在的烟酒公卖局(【央图】台湾分馆提供)

50年下来,台湾被日本榨取、“改造”成了一个不中不日、不亚不欧的社会。

正是这三百多年的历史,促使台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造就了台湾与中国大陆在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的不同,为台湾在20世纪后半夜的发展奠定了一些基础,也为台湾在21世纪面对的困难与失败埋下了种子。

只有充满尊重与胆量的深入、深刻、全面、清晰地认清台湾的历史,了解台湾在历史中与当今时代的特殊性,理解台湾与大陆的密切性,通晓台湾与周边地区的差异性,才能真正地明了台湾,发现台湾,并且在未来建设美好的台湾。

END

《发现台湾》

献给国人的台湾历史课;简明生动,丰富真实

港台畅销35万册,许倬云廖信忠推荐

《发现台湾:1620—1945》以全球视野展现了台湾社会1620年至1945年之间的发展变迁。自明末汉人移民来台垦荒至1945年光复回归,台湾从边陲小岛逐渐成为外贸重镇,成为古老中国探索外部世界的尖端,三百多年里,历经荷兰占据、郑氏王朝、清朝统一、日本殖民,台湾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不断演变,既跌荡起伏,又血泪交融,令人感慨不已。

作者简介

殷允芃

美国爱荷华大学新闻硕士、麦格塞塞新闻奖得主,著有《中国人的光辉及其他》《等待英雄》《点灯的人》《敬天爱人》《素直的心》等,现任天下杂志群创办人、董事长兼总编集长。

尹萍

淡江大学美国研究所硕士,著有《堤河邑冒险学校》《海洋台湾》《出走纽西兰》等,译有《乐在工作》《偶然生为亚裔人》等。

周慧菁

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硕士,译有《10个与孩子的重要对话》,现为天下杂志编辑顾问。

李瑟

美国德州理工大学大众传播学硕士,著有《制度追赶成长》《女中医才知道的青春秘方》等,现为《康健》杂志总编辑。

林昭武

台大经济研究所硕士,编写过《走上现代化之路:王作荣的建国蓝图》,曾任天下杂志资深编辑。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