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博览 > 正文

大运河上万舟骈集

2018-01-18 17:11:01    北京日报  参与评论()人

孙宇宁

作为京杭大运河南来之船的终点,历史上通州曾是最重要的皇家码头。每到开春后,运河上南来的粮船便日渐繁多,从堤岸南望,各类船只帆樯如林,见头不见尾,仅装卸货物的船只每年就达3万余艘,形成了独特的通州八景之一——万舟骈集。

显赫的运粮主角儿——漕船

漕船是运河上数量最多也是最重要的一类。漕船每年从南方运粮达400万石(1石约合59公斤)。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初期一艘大型漕船可装粮近2000石,但因运河水浅,一般装粮500石左右。满载的重船中间竖立着两根桅樯,风帆鼓胀,鱼贯逆流前行;回程的空船则卷帆抽舵,顺水南行。漕船头尾都有专门的浮雕雄狮标记,其它船看了都要让道。每年第一批漕船到达的日子为开漕节,官吏客商、船工百姓共同庆祝,热闹非凡。

明代漕船数量多于清代,为一万到一万二千只,清代为六千到一万只。一般每船有漕兵10人掌舵扬帆。盛时押运漕粮的卫所官军与水手达十到十二万人,这些运军与水手的收入除了政府发给的行月粮食外,还通过贩卖漕船夹带的一些土特产来获得。后来运军为多装载商货,私自将漕船加长,承载量达到3000石,超载的漕船只能勉强通过运河闸座,并且经常因超重而搁浅漂流。

由于通州以下运河河道水浅处很多,满载的大型漕船很容易触底搁浅,因此,在通惠河(里河)和北运河(外河)上都有一类必须使用的小型漕船,叫作“剥船”,专门分载转运大船的货物或漕粮。据记载,明万历七年(1579年)时,北运河所用的剥船有200只;明嘉靖七年(1528年)重新疏浚了通惠河后,由外河转运里河的漕粮都采用搬粮过闸的方式,因而也设置了往返两道水闸之间的剥船。剥船上不用军士,而是由船户使用篙或橹行船,并由政府经纪统一管理。到了清代乾隆和嘉庆初期,因河道壅塞状况日益恶化,剥船数量激增至1500只,而且每只剥船都需要配置拖曳纤夫15名。

朝廷每年都对一定数量的漕船进行更换或者维修。遇到江河漂流和战争破坏这两种情况,漕船会发生较大数量的损失。漂流的主要原因是,漕船在大江大河段航行时,往往会因风浪沉没;战争的破坏性更大,如明末后金军队入关,以及清后期的太平天国起义等,都曾切断了运河交通。随着运河淤塞、战乱频繁、管理失控情况的加剧,漕船缺额数目也越来越大,漕船修造制度日趋崩溃,最终在清末被海轮、火车等先进交通工具取代。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