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博览 > 正文

清明︱凝结了中国人对时光的膜拜

2018-04-09 09:01:39    地道风物  参与评论()人

丨一个雨纷纷的时节

今日清明

万物齐乎巽

物至此时

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念故人

悲伤过度

寒暑交替,四季轮回之间,中国人对待二十四个节气也似乎从来都不是一视同仁。

▲春天北京的第一场雨夹雪 摄影 / 徐徳义

虽然我们中的大多数已经远离了土地。但节气早已糅合了气候、耕种、历史、文字、饮食,各色风物,最终凝成中国人心里一个浓浓的情结。

比如清明。

▲雨,人们对于清明的印象

1

清明时节雨纷纷

落雨纷纷,行人断魂,怀念和祭奠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主题。《左传》中写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这是个跟先人沟通的时节

对于古代中国而言,祭祀与征战是头等大事。而在无数个平凡家庭里,回溯已经逝去的漫长时间,为记忆里渐行渐远的先人上一炷香,也是中国人在一点一点捋清自己身上的根脉。

原野上的新坟旧冢之间,升起袅袅青烟,火盆里燃烧的火光是两个世界之间的沟通方式。活人在坟前讲述现世生活,有人诉说生活的不幸,也有人报喜,告知先人家里刚考上学的孩子,或向祖辈禀告家族中又添的新丁。

清明是中国人关于时间的宗教。

▲在中国,活人跟死人之间只隔着一竖墓碑

当泥土堆成的坟茔变成城市郊区的公墓,当爆竹声在城市中被列为禁忌,久远的清明祭祀仪式,被忙忙碌碌的现代生活稀释了。

在为期三天的假日里,远离乡野的当代人,多少有点手足无措。

▲中国人祭祖的意义在于传承

2

清明除了“问酒家“,还留下了什么?

除了祭祀,清明还有更多重的文化意义,它也包含了更丰富的情绪。

▲贵州遵义人到了这天兴吃清明菜,从地里采回来的野生清明菜洗净和着腊肉就可以吃了。

唐宋之后,清明节逐渐合并相邻的寒食、上巳节俗,除了追远祭亡,还有郊游踏青,插柳拔河,放飞纸鸢等活动。而到了今天,清明文化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记,还是饮食。作为一个影响力遍及全国的节日,清明当日的食物,也深深融合了不同的地域特色。

几千年前介子推和晋文公的故事,就发生在今天的山西,由这段历史产生的寒食节也成为清明节最早的雏形。生长在面食王国的山西人,习惯了用手里的面团塑造自己的清明记忆。

许多地方清明上坟,人们会带上形状各异的花馍。有的将长条形的面团盘在一起,像一只伏在地上的蛇,被称为“蛇盘盘”,寓意消灾;有的被捏成燕子的形状,称作寒燕。

这些花馍会在祭祀结束后分食,把对先祖的敬意和对好年景的寄托,分享给每一个家族成员。在民风更加淳朴的晋北,有上坟直接携带菜肴酒水的旧俗,他们在坟前完成同亲人的共饮共食。

▲吃过清明饭,一年又过了四分之一了。

在面食流行的北方,除了接近馒头的花馍,形似麻花的馓子也是清明时节的重要小吃。面条状的馓子在制作时,会先洒一层油,一来提香,二来防止面团黏连。静置一段后,把馓子条放进滚开的油锅炸至金黄。

寒食是清明的起源,顾名思义,在古代寒食当日不得点火,油炸出的馓子香脆可口,可以保存数日,最适合在这一天食用。

▲山西人爱吃面,清明当然不例外。到了清明节,山西民间流行做花馍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清明也是各种花争奇斗艳的时候,除了围着枝头的鲜花赏玩,热衷于发明饮食的中国人,也尝试轻轻拈下几片花瓣,投入菜肴。

唐代的《云仙杂记》就有记载:“洛阳人家,寒食装万花舆,煮桃花粥。”直到今天,江南一带仍有清明煮桃花粥的习惯。简简单单一碗梗米粥,加一勺红糖,再添几片娇艳的桃花,仿佛把整个春天都盛进碗里。

▲青团大概是这几年最出名的节气食物

说起江南的清明节,青团是不得不提的一样美食。上海的网红青团,曾经创下排着两小时长队才能买到的记录。也难怪,能兼顾外观与滋味,既清新又软糯的食品,除了青团,实在想不出第二种来。

俗语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经过之前春日里的蛰伏和苏醒,再加上雨水的浇灌,清明的庄稼草木,都呈现出葱郁繁盛的样子。

▲清明种豆,夏日收

把随手可得的一抹绿意揉进食物,也就成了各地人们不约而同的选择。在比江南更靠南方的地域,还有许多和青团创意相似的“近亲”食物。

在客家话里,“粄”是各类糯米制成的糕点的通称,艾粄是清明粄中的一种。糯米粉混合艾草的团子上火蒸出,无论是清香的口味还是碧绿的颜色,这种客家地区的小吃,都与青团如出一辙。

更南方的潮汕地区,朴籽粿几乎是家家户户清明节必吃的食物。朴籽树又叫朴丁树,清明前雨水丰沛,朴籽树枝繁叶茂,潮汕人把朴籽叶打碎,掺入粘米粉,蒸出锅之后,同样是翠绿的模样。在湿热的南国,朴籽粿有着排解积热、去除疾病的功效。

民以食为天,对饮食异常看重的中国人,在清明节也选择用形形色色带有乡土特色的食物告慰先祖。

如果被挤压在楼宇、地铁、电梯里的现代人,能够在这一天通过饮食来表达对生活的热望,对生命的敬畏,那就抓住了清明的神髓。至于具体吃什么,反倒不是关键了。

▲清明,也是很多家庭团圆的日子

只要抓住了节日的神髓,即便你在春雨霏霏的节气里,为逝去的亲人摆上一只最流行的脏脏包,他们泉下有知,应该也会开心地尝一尝吧。

文丨苏炜

图编丨鲸鱼

编辑丨逸骁

本文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关键词:清明节节气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