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博览 > 创意 > 正文

一把椅子上的中西分野(1)

2016-05-11 09:57:28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圈背交椅 榆木 清中早期

圈背交椅 榆木 清中早期

黑大漆双层座面官帽椅 槐木 明中早期

黑大漆双层座面官帽椅 槐木 明中早期

侍从椅 橡木 黄铜 1953年 设计师:汉斯·韦格纳

侍从椅 橡木 黄铜 1953年 设计师:汉斯·韦格纳

 酋长椅 紫檀木 皮革 1949 设计师:芬·尤尔

酋长椅 紫檀木 皮革 1949 设计师:芬·尤尔

官帽椅 黄花梨 明晚清初

官帽椅 黄花梨 明晚清初

◎阿改

展览:识别区:中国·丹麦家具设计

地点:红砖美术馆

时间:2016年4月8日—5月15日

按照香港设计师赵广超在《一章木椅》中的说法,中国古人向来有一套“以人之体为法”、“不假外求”的度量方法,例如以大拇指的宽度为一寸,以手臂上段腕肘之间的距离为尺,以两臂左右伸展的长度为寻,诸如此类,皆体现了老祖宗彻底的“人本概念”:“‘构建整个世界’的现代建筑观点在《周礼》中有不同的看法,与生活行动最密切的是坐具,大如建筑、‘方丈’庭院,小至‘尺牍’、拿捏‘分寸’、‘方寸’大乱,都是身体的引申。”

如果赵广超的说法为确,那么,正宗的中国传统坐具,本应该是让人恨不得把屁股挪上去的。然而,以现代人的刻板印象乃至实际体验而言,中国传统的坐具又往往是“非人本”的,无论凳、椅、杌、墩、床、塌,今人试之,多半会不耐久坐——换句话来说,相当违背“用户体验”的。

这真是个要命的问题。

还记得在我小的时候,在八九十年代的广东,即便是寻常之家,也有购置一套红木家具的传统。我们家买的那一套,是大理石茶几、单人和三人“沙发”组合,后者的凳面亦为大理石,靠背则分两面:夏天的那一面是藤编,到了冬天,则可将绒面软垫背板转过来。从小到大,我从未喜欢过那套家具。

说起来惭愧,那也许是我对“中式家具”的最初印象,那个印象,直到多年之后才慢慢纠正扭转——现在可以说回赵广超那个命题了:如果你觉得中国传统坐具例如某件“明式椅子”不舒服,那最可能的原因是,那本来就不是一件好的明式椅子,乃至根本就是形神俱失的糟糕的案例。

当你面对一张上乘的明式南方官帽椅——就如我在红砖美术馆“识别区:中国·丹麦家具设计”的展览现场所看到的那张黄花梨官帽椅——你可能会彻底被震惊:如你所知,你固然无法在上面找到一颗钉子,更重要的是,无论是搭脑、扶手、联帮棍、有着S型弧线的靠背乃至抹头等诸般构件,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尺度和线条,看起来都天衣无缝,完美无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