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博览 > 创意 > 正文

艺术家用56只天青釉瓷瓶记录北京空气质量

保存图片 2016-07-29 09:07:42  好奇心日报    参与评论()人
图集详情:

雾霾近年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尤其首都北京的雾霾天更是大家乐此不疲的槽点。而在今年英国RCA皇家艺术学院的毕业设计展上(观察者网注: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简称RCA,是世界上唯一在校生全部为研究生的著名艺术设计学院,坐落于伦敦),就读于信息体验设计专业的毕业生霍奕瑾带来毕业作品“天青”(Sky-Blue),用天青釉汝窑带人们领略了一把最艺术的北京雾霾天。

一面高3.8米的龛架,56个格子里分别放着一件瓷瓶,后面标注着日期、天气和PM2.5数据,一日一器,观者可以清楚地看到数据和釉色的关系,然后联想与之对应的北京当日的天空。

深灰色的海绵将龛架从内到外包裹,多孔的深色材料给人压抑、沉默、紧张的感受,使之与花瓶在视觉上和谐,却在感受上违和,这种微妙的体会让观众觉察到这件作品不只是在展示一些不同色彩的瓷器,而是与某一更深刻的主题相关。

位于视平线中心对称的一格被有机玻璃封闭起来,其中陈列的瓶子在射灯下看起来格外珍贵。这只瓶子代表的当天恰逢空气质量良好,所以瓶子呈现出很纯净的天青色,与宋代汝瓷相似,借此向参观者们介绍了北宋汝瓷和它闻名于世的天青釉,清楚地将汝窑、天青釉、天色、污染的逻辑链条解释出来。此外,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邱兴华博士还提供了一片采集有北京PM2.5实物的样片。

这件关注北京雾霾现状的艺术作品展出后受到了不小关注,包括Fast Company等媒体也报道了他的毕业作品。

沿袭中国古代审美探讨当代话题

据《好奇心日报》报道,2007至2011年,霍奕瑾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产品设计,毕业后便在北京成立了工作室,两年后工作室终止,霍奕瑾在2014年去了RCA学习信息体验设计这个很新的学科。

在北京上学、生活的那些年,雾霾成了他的日常生活。“我一直想做一件与之相关的产品。”霍奕瑾说。

契机在去年冬天,当时刷爆朋友圈的北京天色,让他想到了北宋时期被形容为“雨后天空的颜色”的天青釉汝窑,他突然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点,于是以天青釉汝窑纸槌瓶为原型,根据北京去年11月至12月份天空的颜色,制作了56只釉色各异的瓷瓶,记录北京八周的空气质量。

“天色之所以变得奇怪,是因为空气中的颗粒物反射了太阳光,通过沿袭古代的审美法则,很自然地引出了一个当代话题,这是我最满意的地方。”霍奕瑾说。

历史上的汝瓷皆以天青色为美,他以同样的原则创造新汝瓷,却不再上以纯净的天青色,而是铺上一层北京雾霾的天色,“展览期间,我经常看到一些观众在这件作品前站立很久,表情复杂,有观众专门给我写邮件,说体会到了悲剧美感。”

历时半年多突破重重困难

因为在伦敦求学的缘故,最初的取色阶段,霍奕瑾就没法儿自己完成,好在他找到了生活在北京的邹毅,后者每天早上以同一地点作为背景,拍照记录北京的天气情况,持续了数年。取材邹毅照片的优点在于,即使无法做到与天色完全一样,但颜色之间的相对关系是比较准确的。

制作也是个问题,由于英国制作条件不能满足他的需求,最终霍奕瑾还是找到景德镇的工厂,加工完成后再运到伦敦,“这个过程看似不难,但需要我设计好所有的流程,一旦出现差错,就没有时间弥补了。”

与群体对话

从学习设计家居产品转向公共艺术层面,现在霍奕瑾更看重的,是与群体对话的意义。

他的其他作品也同样反映了这一特点:

国外求学国内发展

“天青”刚刚得到一个奖项,会出现在今年的伦敦设计周,很多人觉得霍奕瑾也应该在北京展出这件作品,包括《卫报》的设计评论家Oliver Wainwright,他已经将这个项目推荐给了北京设计周。

最近他与汽车设计师、时装设计师的跨界合作,开始为北京设计周创作新作品。关于他在RCA的毕业作品“天青”,他也在考虑带回国内展示的机会。

关于“天青”项目,他也许会在今年冬天制作2016年的新系列,将这种行为延续下去,用这样的方式记录中国环境保护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