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博览 > 眼界 > 正文

中南大学教授杨雨:书信文化在没落但不会消亡

2017-01-18 09:33:22    北京晨报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书信会消失吗?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当年长安城沦陷的时候,杜甫不会想到,1300年后,在和平年代的今天,一封家书在收藏市场着实可以抵上“万金”。物以稀为贵,21世纪后,随着网络时代智能手机和大量社交软件的普及,书信文化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短短不到10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越来越快餐化、从众化,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越来越少了一点曾经的那种“人情味”。北京晨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如今,只有极少数的90后、00后亲笔写过书信,而大部分曾经在书信中流露出真情实感的80后,到今天也已经忘记了书信的正确书写格式。如果我们终究会失去书信文化,那么,我们失去的真的只是书信吗?

书信没落是个性缺失

专访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杨雨

“书信文化在没落,但不会消亡,因为它能激发起人们内心最深处的共鸣。”

书信是一种传统文化形式,有着独特的功能和魅力。而现在,写信已经被认为是一种“落伍”的行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只看到书信的信息传递功能,却很少看到其中的情感因素。其实这种“老土”的沟通方式非但不过时,反而因充满了深沉的思想内涵和悠远的人生韵味而更加让人感动。针对逐渐消失的书信文化,北京晨报记者专访了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杨雨。在她看来,书信的没落显露出的是人们个性的缺失。

1987年,77岁高龄的中国著名戏剧家曹禺先生的家里突然挂起了一对装裱起来的批评信。信是小曹禺十来岁的著名画家黄永玉所写。“你是我的极尊敬的前辈,所以我对你要严!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伟大的通灵宝玉,你为势位所误!从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小溪流,你混在不情愿的艺术创作之中,像晚上喝了浓茶清醒于混沌之中。”信中黄永玉中肯而犀利地批评了曹禺中年以后的创作。

关键词:书信
 

殷墟博物馆新馆 穿越三千年 探寻商文明

24-04-09 11:18:28殷墟博物馆新,商文明

中国农业博物馆:展示博大精深的农业文明

24-03-26 09:42:23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文明

文心寻画境 天然得真趣

24-03-19 10:47:40吴兴河,湖州

微短剧为何能集中“收割”大学生?

24-03-14 10:41:50​《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视频

旅拍火 游客乐 文旅融合 古城更美

24-03-11 10:14:16文旅融合,平遥古城

丝绸古道声悠扬 陇原文旅欢歌唱

24-02-28 09:52:10“一带一路”,甘肃文旅

“文字之都”文旅“上新”

24-02-26 10:00:52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墟

春节大鱼大肉吃腻了?快来跟宋人学做清淡养生粥!

24-02-23 10:02:51《东京梦华录》,食疗养生,宋代

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24-02-19 10:13:40北京“龙脉”

新春旅游玩法“上新”

24-02-01 09:57:40文旅,春节旅游

纪录片《智在匠心》 彰显中华非遗之美

24-01-29 09:52:01中华非遗,纪录片《智在匠心》

多彩文化 辉映红山(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24-01-23 09:56:15赤峰博物馆,红山良渚文化展”

尺寸藏万象 抚简阅千年

24-01-17 09:49:23甘肃简牍博物馆,简牍

汉籍合璧 文脉赓续

24-01-15 10:04:16中华古籍,数字化利用

数字技术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

24-01-08 10:08:14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文物活化利用

專訪方力鈞:探索面孔与陶瓷

23-12-29 15:47:31方力鈞,陶瓷艺术

“无文物”体验展体验如何?

23-12-27 10:09:16北京遇见博物馆,三星堆文化

生肖舞蹈:引领“新国潮” 探索民族风

23-12-20 10:30:45杨丽萍,生肖舞蹈系列艺术片《舞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