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 博览 > 思想 > 正文

张宏杰:论中国文明倒退的轨迹(1)

2016-01-28 10:30:14  新民周刊    参与评论()人

撰稿|乌力斯

这两年是张宏杰的大年。《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讨论乾隆时代的得与失的《饥饿的盛世》、《坐天下很累:中国式权力的九种滋味》、《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接连出版,延续了其成名作《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的写作风格,扎实的数据论证,严谨的史料考证,在时下戏说历史的潮流中别具一格,难能可贵。

2006年,张宏杰的《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出版,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这本书很快卖了3万本。这本书也给他带来了众多机会。在一位读者的帮助下,张宏杰先是从银行调到一所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工作,不久又破格进入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师从葛剑雄,博士毕业后,再进入清华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后,还上了《百家讲坛》,成为历史畅销书作家。

“历史是民族的记忆,一个不会反思、没有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张宏杰说。

中国文明的倒退

《新民周刊》:你为什么认为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人形象最好的时代?

张宏杰:那时候的中国人,个个都强悍好战,连吴越地区,也就是今天江浙上海地区,都是非常尚武的土地。那时不论男女,皆以高大健硕为美。当时的贵族,都能下马能文,上马能武,侠客遍地,武士横行,一言不合,就拔剑相斗。

从春秋,到唐宋,再到明清,中国人的形象落差之大,让人不敢相信。春秋时期的中国人,品格清澈;唐宋时的中国人,雍容文雅;及至明清,中国人的品质却大幅劣化,麻木懦弱,毫无创造力。

在明朝万历年间到达中国的传教士利玛窦在写给罗马的信中说:“很难把中国的男子看作是可以作战打仗的人。他们彼此争斗时表现出来的,也只是妇道人家的愠怒,相互殴斗时揪头发。”

《南京大屠杀资料集》中,一个日本军人的回忆,成千上万的中国士兵,默然地经过如山的同伴尸群,走向死亡,而毫不反抗。那个日本人百思不得其解,是中国人太容易驯服,或者是中国人对死亡悟得太透?日军以一百人小分队屠杀几千人,曾很担心中国军人反抗,但这种情况从来没有发生过。

《新民周刊》:是什么彻底改变了中国人?

张宏杰:这个改变要从秦朝开始,在当时的七国,秦国处于荒凉的西北高原,物产稀少,靠游牧和狩猎为生,秦国自立国之初,就没有经历过充分中原化过程,长期与戎狄杂处,因此染上了浓烈的蛮夷气质。草原文化中没有民主观念,没有权利意识,以绝对服从为天职,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上下一心,都很团结。

所以后来秦孝公变法,商鞅主政,迅速统一思想,提出了靠战争立国的发展思路。秦国的文化与中原国家是非常不同的,他们认为穷要打、富要打,没有文人、商人的国家,国家一定强大,国富而不战斗,就会出现儒生、商人那样的国害,国家会羸弱下去。

本来,夏商周以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进入封建时期,各诸侯分封天下,爵位世袭,形成了一个贵族世代统治的体制,进入春秋末期,平民阶层崛起,一个开放自由的社会已经形成,但商鞅的变法让秦国崛起,打破了平衡,也改变了中国人。

中原文化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变得比较柔软,比较有宽容度,比较崇尚优雅和尊严。但是秦国不同。在战国七雄中,秦国文化是最野蛮、最缺乏人道主义精神的。西北少族民族的生产关系比较简单、原始、纯朴,所以他们直接以追求生存、积累财富为目的,而很少加以掩饰。因此秦人比楚人更醉心武力,崇拜强权。